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中
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西铭》
课程目的
任何的哲学研究都要以哲学史的研究为基础,任何的哲学史研究也必然以哲学研究为归宿。这正如一个吉他手只有通过弹奏练习前人的作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这一点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尤其如此。我们不必说中国向来非常注重对历史的保存和学习,也不必说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都是以注疏经典的形式出现的,只需看一眼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冯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先完成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而后在40年代写出了被称为“新理学”的“贞元六书”,此后又写了《中国哲学简史》和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正是交替前进的。
当然,所谓哲学研究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国哲学的核心不在其体系性,而在其予人生的重要问题以更好的、更妥善的解答。至少是以此为目标的。而哲学史与哲学的区别就只在于我们对某个问题是转述前人的答案还是交出自己的答案。我们既然要考研究生,不论是研究三年,还是七年,还是整个后半生,“研究”总是我们考上之后的首要目的。这就是说,考试所考的看上去是我们对中哲史中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实际上却是在问我们:你准备好进行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的研究了吗?
这就关系到我们上课的目的,我们要了解中哲史中的那些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思考些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回答的?回答得怎么样?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眉目,我们未来的研究才算有了基础。
课程框架
就学习的次序而言,本课程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结构,概述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阐明不同时代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哲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求人生问题的解决,而中国哲学又是以历史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说社会史、思想史、哲学史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确立“史”的视角。
第二层是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核心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把握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容。直白地说,哲学史的基础就是数人头,中哲如此,西哲也如此。没有人物和概念的哲学史就是空洞的,抽象的,毫无内容的。
第三层是深化理解,需要把思想和概念重新放回到哲学史、思想史的时代语境中,从历史境况与哲学问题的高度重新抓住文本线索,形成知识体系。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问题,哲学史就是只是历史,有了问题,哲学史就成了哲学。
就学习的深度而言,本课程又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面向。
基础内容以概念为主,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提高内容以专题、问题和思想线索为主,更注重哲学史或思想史的维度。打好了基础,提高才有可能;有了提高,基础才有体系。中国哲学史考题一般由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个部分构成。既有点,也有线和面。这不仅要求对中国哲学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稔掌握,也要求熟悉思想史的整体脉络和核心的哲学文本。因此,唯有紧抓基础和提高两个部分,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并为研究生期间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就授课的形式而言,本课程由十五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会分为讲授(集中讲解相关哲学家的观点以及其所处的哲学史位置)和原典阅读(依托原典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两个部分。讲授自不必说,原典阅读除了熟悉文本,帮助理解,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使我们掌握阅读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要学习如何从文本中读出更多的内容。这样才能给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不要只问自己能不能考上,更要经常问自己是否具备从事哲学研究的能力。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一、中国哲学大纲
二、前诸子时期与儒家
三、道家:老子与庄子
四、墨家与名家
五、黄老与法家
六、汉代哲学
七、魏晋玄学
八、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与道教
九、隋唐佛学
十、道学的开端
十一、程朱理学
十二、陆王心学
十三、道学的修正
十四、道学的尾声
十五、走向近现代
参考书目
核心书目
北大中哲教研室编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
陈来:《宋明理学》
原典文献:
《四书章句集注》
《老子》,参考王弼注
《庄子》内七篇,参考郭象注
《荀子》:正名、性恶、解蔽等篇
《墨子》:尚贤、尚同、兼爱等篇
《韩非子》:定法、难势、显学等
《近思录》《传习录》
《孟子字义疏证》
参考著作: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郑开:《德礼之间》
《道家形而上学研究》
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
讲师介绍
何振泓
中
哲
讲
师
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目前在本校读博。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政治哲学,对其他方向也有深厚兴趣,旨在博采众说,相互印证。
寄语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考研,独立地看是一场应试,长久地看,学问思辨行,缺一不可。
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特殊性或许就在于,我们不仅可以视之为研究对象,更可当作安身立命之道,毋宁说,研究与体悟可以互证。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早期思想史(以周秦之变脉络中的思想史问题为主)、先秦两汉哲学、道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