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诊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228/5964818.html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兴旺发达,无论走多远都牵挂着自己的家。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从先秦至今,兴家之训、和家之规,代代相传,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向善向上的巨大力量。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流传下来的家训,含有大量为人相处、家庭兴旺,“家有三件‘宝’,不富也旺”的道理。
家庭和睦,如有一“宝”。家是我们的生命之所,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家是我们的生活之所,我们食于斯、饮于斯、歇于斯;家是我们的精神之所,我们喜于斯、怒于斯、哀于斯。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
众所周知家和则万事兴,但是知易行难,能够做到家庭和睦的,家庭很少。不同的人往往是这样的,把最好的脾气给了陌生人,把最坏的脾气给了家人。一个家庭要以和为贵,和气乃兴家之本,只有和和睦睦才能家和万事兴。
兄弟和睦,如有一“宝”。在《西江月》中有词写道:“玉树庭前诸谢,紫荆花下三田;埙篪和好弟兄贤,父母心中欢忭。多少争财竞产,同根苦自相煎。相持鹬蚌枉垂涎,落得渔人取便。”
“玉树庭前诸谢”谢安、谢玄都是东晋的著名将领,也都有才学。一次,谢安教训他的子侄们,他问道,“为什么人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弟们好?”他的侄儿谢玄回答说,“就好比芝兰玉树,人们都希望它们能长在自己的庭院中”。
“紫荆花下三田”西汉时期,有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树大要分杈,人大要分家”。他们家有一棵紫荆树,哥仨在分家时,就商量把紫荆树也劈了分为三份。没等劈,紫荆树自己就枯死。哥仨受到震动,他们就决定不分家了,紫荆树也就重新向荣,枝繁叶茂。
“埙篪和好弟兄贤”埙和篪都是古代乐器,埙像梨形,篪像竹笛形,但两者发音原理相同,发音音色相近。埙、篪在一起演奏可以获得音色和谐的效果。“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就比喻兄弟俩和谐融洽,埙篪就成了兄弟的代称。
“同根苦自相煎。相持鹬蚌枉垂涎,落得渔人取便”,曹植七步吟诗和鹬蚌相争的故事广为人知。
这首《西江月》用典故五次劝兄弟和睦,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兄弟姐妹矛盾,根源就是利益分配不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是老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过分自信。在疾病突然到来时,没能对各种利益做合理的分配。最后用法律支撑养老,兄弟关系反目成仇不胜枚举。
做好养老分配,人老早预案。在自己身体健康时,要早和儿女们沟通,制定一套合理的养老计划,商商量量大家通过。等到自己健康状况不好了,在制订养老任务,可能就比较难执行。更有甚者,子女有了矛盾,老人开始轮着养,生活质量就保证不了。有的家庭还一个月一轮,这就更没有保障了。
有人说很多家庭兄弟姐妹不和,父母要负90%的责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不管父母做怎样的选择,都应做好自己作为子女的本分,让老人有一个快乐的晚年。兄弟姊妹消除猜忌,兄弟和睦是家庭财富的“聚宝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话说一个典故。明朝时候,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12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可她婆母王氏却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王氏对自己婆母的言辞十分粗野。
有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就说:“儿担忧婆母不孝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您视为榜样,如果要那样待您,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
王氏听后恍然大悟,一想往日言辞,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也就温柔恭顺了。
孝是德,有了这种美德,后辈会以此为榜样,在自己年老时,子女也会膝下尽孝。
现在年轻人生活和工作压力比较大,如果家里有一位老人很勤劳,并且能够帮忙打理家务,帮忙接送孩子无疑是给子女解决了一大难题,老人受人尊敬,帮了子女,子女更加孝顺老人,老人还能赢得周围人的好评,家里的事有老人操心,年轻人能安心工作,家中若有这样一位老人,生活的家庭,你是不是会觉得,是在享受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