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节课上课铃声过后,我的第一句话都是“同学们,按照惯例…”,下面同学们便齐声回应我“课前三分钟”。这种仿佛事先约好般的默契已经持续了三个月。起初这个环节的设置仅在我的“娘家”黄田小学试用过。上半年返校复课后,深圳市教科院德体艺中心倡导与组织的“新美育”课程上线,各个学校及名师工作室积极参与,通过微视频等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和理解能力。正巧我们黄田美术科组的小伙伴各自都做了属于自己的“美视频”,面对现成的资源,这种形式就被我运用到了每节课正式上课前,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黄田美术科组小伙伴们的“美视频”
美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同时,美和快乐一样,是需要分享的。我大概算了一下:每班每周两节课,一学期按二十周来算,就可以分享四十次。这对于大山里美育缺失的孩子们,简直就是“量身定做”。好的习惯要在一开始就养成。我在开学的第二节课就兴致勃勃的开始了我的“课前分享”。可是“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大山里的孩子不比深圳的孩子,当我第一次分享“美视频”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几人在看,让我的“第一次”就遭遇了滑铁卢。
挫折总会存在,于是课后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可能是孩子们还不习惯这种形式;也有可能是孩子们看不懂;还可能是他们不喜欢这种比较专业的内容;趣味性不高可能也是关键因素……小本本逐一记下来,然后思考对策:首先是的有趣,有趣才有学生爱看;其次是内容,不要太专业,太小众,要先从孩子们喜欢的角度出发;再次是形式,一定要丰富,不能太单一;最后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了。
课前分享可以跟授课内容密切相关。学期初,我要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绘画语言,就选择从“点、线”作为切入点。于是,课前三分钟我选择了分享“波点女王”草间弥生。除了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到”点”的美感,还让他们明白:艺术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哪怕只是一个圆点,做到极致,也能影响世界。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
课前分享也可以从孩子们的喜好出发。学校对面就是安置区,孩子特别多,而且这里的孩子跟全国大多数孩子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放炮。红白事放炮,休息日放炮,午休时间放炮,放学后也放炮…简直不是正在放炮,就是在去放炮的路上。在被炮声折磨的快崩溃的时候脑子灵光一闪,这就是现成的好素材呀!再上课时,我便以视频形式分享了艺术家蔡国强和他的爆炸艺术。孩子们看的挪不开眼睛,嘴里时不时发出惊讶的“哇噢~”。我也顺势从旁教育:“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怕是放炮,当我们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大艺术家。但是…”我话锋一转“我知道有些同学放炮不分时间,午休时间还在放炮,严重的影响了其他人的正常休息,这种行为,我们还是要禁止的”。果然,情况大为改观,一箭双雕。
蔡国强《空中花城》
课前分享可以脱离“高大上”。诚然,博物馆美术馆里的艺术作品是优秀的,但是对于山里的孩子们来说,那些太过于遥远,大多数同学甚至连一套彩色笔都没有。所以,有针对性的分享效果往往效果更好。我针对这种情况,分享了用大自然中现成材料制作的晨坛艺术,并引导孩子们:艺术不光可以在室内完成,大自然中万物皆可为艺术。
晨坛艺术
课前分享可以充满生活气息。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反作用于生活。校园内外很多井盖也是艺术分享的好素材。我在分享了世界各国的井盖后,告诉孩子们:“同学们,美术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会带给我们立竿见影的成效。美术虽然不能当饭充饥,不能当衣取暖,但是当你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后,你会发现,你的世界真的跟别人不一样。”
井盖艺术
课前分享可以很有教育意义。对于任何一个爱看动画的人来讲,宫崎骏和久石让这对最佳拍档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一次上课,我给孩子们分享了一段视频:久石让的音乐会,宫崎骏作为嘉宾为自己的好朋友献花。两个年龄加起来岁的老人笑中带泪,为自己的好友骄傲。我分享他们的经历给孩子们,并告诉他们何为知己。同时鼓励孩子们:“当我们有我们真正喜欢去做的事,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的时候,请大胆去做。别去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因为总会有个真正懂你的人出现。”
知己:宫崎骏和久石让
每一次课前分享,我都尽量让孩子们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分享“洁癖大师”倪瓒的奇闻异事让孩子们捧腹大笑;分享“奇葩皇帝”宋徽宗的书画和事迹让孩子们惊讶之余又充满惋惜;分享“自恋”大师伦勃朗的自画像让孩子们自己的自画像也充满了趣味;分享“疯子”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让孩子们对“创意”有了新的理解;
课前分享片段
每周更新的课前分享素材库
每一次的课前分享并不是为了简单的三分钟形式,而是希望通过每一次的分享,能带给孩子们一些新奇的事物,能带起他们一点点的思考,最好还能牵动起他们一丝丝的共鸣。其实与其说每次课前的三分钟是分享,不如说是播种更为合适:在每个年少的心中,播下一颗小小的艺术种子。
图文:黄丹晨
编辑:李智鹏
校对:高春艳
审核:郑庆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