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演讲矛与盾的交锋反坦克导弹

演讲人:周志宇

自坦克于 次世界大战横空出世以来,步兵反坦克就武器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步兵一直苦于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手段,直到二战后期反坦克火箭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而到了 时期,即使是反坦克火箭和轻型无后座力炮也无法满足步兵面对日益先进的坦克时的反坦克需求了。于是,在火箭上融合可以修正飞行路径的制导系统的反坦克导弹便应运而生了。

法国SS.10,世界上 款服役的反坦克导弹

代反坦克导弹使用手动指挥至瞄准线制导(ManualCommandtoLineofSight,MCLOS),首先由操作员以目视寻找目标,在确认要攻击的目标之后发射导弹,导弹飞行过程中需要操作员使用类似于操纵杆的设备来操舵导弹击中目标。其短处为操作人员必须受过很好的训练并且必须在导弹飞行时间里保持待在能持续观察目标的位置。这使得操作人员在操纵导弹时很容易遭到攻击。

苏联9K11“婴儿(Malyutka)”,可以看到其由摇杆控制箱操控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针对前一代需要由操作员同时追踪目标与控制导弹,导致工作量过高的缺点进行改良。改良的方向是采用半自动指挥至瞄准线制导(Semi-AutomaticCommandtoLineofSight,SACLOS)来减轻操作的负担。操作员使用瞄准器标定目标之后,只要持续维持目标在瞄准线上,控制系统会根据发射装置,导弹以及目标之间的相对位置,自动将修正讯号传送到导弹上,当导弹进入操作员的瞄准线范围之后,会继续保持直到命中为止,这一类的导弹也要求操作员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这种制导方是类似乘波导引型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b/6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