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权力主导下的泸沽湖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李文睿
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
一、理论与背景
1.人类学的生态旅游的理论
人类学对旅游业巨大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年,人类学者Nu?ez发表了论文Tourism,Tradition,andAcculturation:WeekendisminaMexicanVillage(旅游,传统与涵化:一个墨西哥村庄的周末主义),成为最早的旅游人类学著作。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发展人类学的兴起,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发展人类学者开始 二、建立健全环保组织机构,强化环境保护工作职能。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设立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科,建组了景区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景区清洁队,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和清洁卫生工作。
三、多渠道筹措环保专项资金,增加对泸沽湖旅游景区环保经费的投入。泸沽湖景区管理委员会将景区门票收入的15%作为环保专项经费,列入年初部门预算,同时多渠道争取和筹措环保经费投入,已向国家有关部门及荷兰政府争取了万元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资金,并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万元投入景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四、搞好景区规划,加强立法保护工作。委托中规院编制完成了《泸沽湖风景名胜区(四川片区)总体规划》和《泸沽湖镇总体规划》;报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州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在此基础上,目前管委会正在进一步编制泸沽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景区详规。
五、大力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狠抓泸沽湖景区生态环境建设。盐源县政府在泸沽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草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努力绿化、美化景区环境,同时对泸沽湖小流域进行治理,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能源替代。
六、制定村规民约,禁止牲畜敞养敞放,教育村民自觉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七、加强川滇区域合作,共同致力于泸沽湖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四川省与云南省的沟通协作,建立了四川省、云南省泸沽湖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对泸沽湖环境保护重大问题进行合作,开展对泸沽湖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对泸沽湖水质进行同步监测,共同编制《泸沽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方案。
目前,泸沽湖景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执法等工作稳步推进。现已建成运行服务年限20年,容量4万立方米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一座,生态旅游厕所8座,沼气池50口,微生物污水处理池80口(总容量立方米),污水收集管道16公里。日处理吨的污水处理厂(站)两座也于即将于近期完成。在主景区设立了垃圾房、垃圾池、垃圾箱、垃圾桶近个,配备了两台垃圾清运汽车、30辆手推车,清洁队每日清运景区垃圾,确保景区清洁卫生。根据《泸沽湖风景名胜区(四川片区)总体规划》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规定,对景区违反规划和条例的房屋建筑和鱼塘进行撤除和清理,已撤除22户(单位)违规建筑平方米,清理填平违规围湖建鱼塘18座。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几年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湖工程1。2万亩,万亩草海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恢复。投资近万元进行路旁植树。改造了部分农户畜圈和粪池,村民改变了长期以来将牲畜敞养敞放的习惯。[7]
现阶段的云南泸沽湖:
年10月,云南省政府在景区召开泸沽湖保护现场办公会,决定用3年时间实施环境保护整治“八大工程”,即:编制《泸沽湖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环湖截污和垃圾处理工程、拆迁改造工程、沿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环湖道路工程、驻地游客服务中心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禁磷”和“禁白”工程。
5年初,“八大工程”正式分解实施。在整个整治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强对资源、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保护及环卫设施的科学规划工作。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力,先后投资多万元,借助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先后完成了《泸沽湖景区综合规划》、《泸沽湖省级旅游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等一系列保护、管理、开发和建设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完成,为泸沽湖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一些地方湖滨带狭窄、农业区与村落区太靠近湖边,湖滨缓冲带已被人为开垦利用,丧失污染缓冲控制能力,以及一些民居邻湖而建、污水直接进入湖内等情况,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实施了国家“计划”里格村“典型高原湖泊初期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利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综合治理污水前沿技术,力图解决里格村的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问题。该村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有21户村民的居民接待设施都临湖而建,村里又无市政基础设施,污水直接排入湖内,垃圾随意堆放,牲畜四处放养,严重破坏了村落原有的风貌,同时也对泸沽湖的水质、生态等造成了严重威胁。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该村21户住户的整体后移搬迁,拆除各种违规建筑1平方米,实施了村内市政道路建设和中科院“”计划项目(里格村污水处理系统),完善了垃圾处理设施和供水、电力、电信、绿化等市政设施,现已建成村落步行游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打跳场、沿湖游路、湖滨绿化带、污水收集、电信、电力管线,完成了村落整体绿化工程及其它附属工程。同时,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泸沽湖里格村“典型高原湖泊初期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治理工程”。经过项目实施,里格村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和建筑风貌焕然一新,每户村民的旅游接待收入在6万元左右,最高的达2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这一项目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项目的实施为高原旅游型湖泊水体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了经济实用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泸沽湖景区环境整治成效逐渐显现和知名度的提高,前来泸沽湖洽谈投资事宜的投资商逐年增多。为了防止污染源进入泸沽湖景区,泸沽湖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者,从上到下,牢固树立守护好青山绿水便是政绩的观念,杜绝了湖面经营污染项目进入景区。
据了解,从年泸沽湖省级旅游区成立至今,泸沽湖的湖面上没有一艘机动旅游船只营运,全都是人力划航的猪槽船,既有效地保证了泸沽湖水体不被污染,又充分地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给游客留下了自然和谐的美好印象。
到7年底,泸沽湖“八大工程”建设以及有关配套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总投资万元。目前沿湖村民和旅游接待生活污水处理率达%,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8%,湖滨带植被覆盖率达到74%,景区基础设施和村落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年为使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上了一个台阶,积极推进国家4A景区的创建工作,着重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认证工作。同时,配套建设了洛水、里格、观景亭的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立了三个游客服务咨询点,实施了里格、洛水和大鱼坝、小鱼坝、三家村等沿湖村寨的绿化、美化工程,共种植各种绿化树株,绿化面积亩,修建绿化围3米,配置垃圾桶个,设立标识标牌个,为申报国家4A旅游景区创建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使泸沽湖及周边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保护,各类污染指标明显下降,水质稳定保持Ⅰ类,形成环境与旅游景观相协调、服务设施配套、摩梭风情浓郁、环境优美、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的优质旅游景区。[8]
转引的云南泸沽湖景区环境评价书:
泸沽湖风景区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一、项目概况
泸沽湖自成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旅游区以来,先后编制了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对泸沽湖风景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但在现状的执行工作中,各规划在管理和执行等方面存在问题,泸沽湖湖区旅游无序开发仍然存在,侵蚀了湖滨带和湿地,严重破坏了泸沽湖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泸沽湖风景区综合规划》从规划区实际开发现状和保护需求出发,将区域内不同层次的规划进行了统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景区的管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合规划》将泸沽湖风景区划为8类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摩梭文化保护村落、旅游服务区、村镇建设区、农牧业保护区以及风景生态培育区;总面积.6km2,包含了泸沽湖湖区的水体、山体、竹地和永宁坝,。规划中风景区将形成“一湖(泸沽湖)、一坝(永宁坝)、一主峰(格姆山)、一中心(竹地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的格局。
二、综合规划的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
规划实施后区域内各植被类型减幅较小,景观破碎程度仅有较小程度增加。综合规划的实施对改善动物的栖息生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分区、保护规划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区划范围一致,除规划的生态旅游线路与保护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符外,“综合规划”对各区的保护管理要求与自然保护区基本一致。
规划实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主要发生于旅游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开挖对土层扰动以及游人活动造成地表裸露引发的水土流失,其产生的影响以前者为重。
2.地表水环境
“综合规划”中泸湖湖湖区和竹地的供水均取用幽谷山泉水,不占用泸沽湖、竹地草海和开基河水面面积,对规划区生产用水的水资源量基本不产生影响。但规划设计供水规模偏小,难以满足落水、里格、三家村和竹地等区域的用水需求。
“综合规划”中对泸沽湖湖滨带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对泸沽湖的水体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湖区旅游和生活污水全部不进入泸沽湖,大大削减了生活污水的入湖污染量,对泸沽湖水体水质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污水处理厂排水沿地面漫流对牲畜饮水和景观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3.空气和声环境
“综合规划”中严格控制外来机动车辆进入。规划中远期将改变车辆进入泸沽湖方向,而且湖区的旅游交通由专门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实施。因此,规划实施后,旅游车辆的道路扬尘和交通噪声影响将大大降低,对提高风景区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有利的。
(二)社会影响评价
景区土地利用规划将对规划区内社区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由于规划地形因素影响,很难再开垦出新的土地作为补偿,社区的农业收入会大大降低。然而,随着规划的实施,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可提高社区收入水平,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综合规划”中强调从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两方面保持摩梭文化的“原真性”,并在建筑物风格、色彩、体量、建筑物材料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的调控规定,对摩梭文化中物质形态的保护是有利的。
(三)、拟采取的减缓措施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问题,建议对规划进行以下补充完善:
(1)功能布局:建议在规划的功能布局方面将保护规划分区名称与自然保护区对应统一;
(2)风景游赏规划:生态游线、游船航线调整至实验区或保护区以外区域内;保护区缓冲区和核心区禁止开展徒步、骑马、划船等旅游活动。
(3)供水设施规划:竹地村西南侧长湾沟山泉水可用为竹地供水水源;结合沿湖村落环境整治完善南部蒗放至山跨以及北部小落水村供水系统。
(4)环保设施规划
l部小落水区域生活污水处理:建议规划近期结合湖区沿湖村落环境整治,每户村民污水采用家用化粪池进行处理,处理后尾水进入农田系统中自然渗透。规划远期根据小落水旅游发展状况对截污管网建设可行性进行论证。
l结合永宁乡集镇建设,配套建设永宁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
(5)近期项目布局:望乡台旅游景点位于泸沽湖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景点开发建设与保护区相关法规和总体规划不一致,建议对项目重新选址。
根据影响预测分析的结论,环评中提出了生态、水、环境空气和声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环境保护预防性对策措施和建议(详见8.2节)。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泸沽湖风景区综合规划是在泸沽湖景区内已有的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的一个综合性规划文本。综合规划从规划区实际开发现状和保护需求出发,将区域内不同层次的规划进行了统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景区的管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合规划》中确定的风景区性质、规划发展目标以及保护与发展规划与所在区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规划是相符的。综合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及其指标采纳了《泸沽湖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相关内容。主要目标为泸湖湖水质类别保持一类与各项环境保护规划是相符的。
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复[]56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泸沽湖风景区综合规划的批复”(见附件),原则同意《泸沽湖风景区综合规划》。“综合规划”已实施2年。本次环评通过规划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规划实施进展调查以及规划实施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识别出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以及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针对上述不利影响,环评报告书提出了规划补充完善建议、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及规划实施跟踪监测计划。规划实施中在认真落实本环评提出的各项建议及措施,认真开展下阶段项目环评,以保障规划区环境保护及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泸沽湖风景区综合规划”从环境角度分析是可行的。[9]
我们看到“市场”的失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泸沽湖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同样如此:据报道,年,泸沽湖正式对国内游客开放,年,对国外游客开放,泸沽湖进入旅游高速发展的时期,游客逐渐增加,但没有制定任何规章制度,情况混乱,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市场”调节的是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是局部利益而不是全局利益,是眼前利益而不是长远利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用一种新的调节机制来重新调节我们的生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维护我们的公共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失灵所引起后果的严重性,强烈主张国家进行干预,制度性地保护生态环境,年开始政府开始强力进入泸沽湖的旅游市场,开始了政府主导下的发展时期,其中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是重点。
当前国家和政府确实在泸沽湖当地环境保护中起着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与过去几十年不同泸沽湖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因为旅游业的进入而进入更加脆弱的时期,我们认为解决环境危机或潜在环境危机的途径有3条:一是制度的途径,二是技术的途径,三是文化的途径。作为权力和公益代表的国家和政府掌握了第一条和第二条,无疑应该是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有力者。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使得当地的环境保护纳入了“国家”和“科学技术”的轨道,也确实在十年间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和取得了实际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资金和技术通过制度的途经所进入的区域人群、民族、贫富上仍然是有差别的,需要开始更多的考虑到环境保护上的区域、人群、民族、贫富等上的差别,这是作为非市场调节的公权力运用时尤其需要重视的。
2.民间固有的生态环境知识
传统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本土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认同常常同具体的地域联系在一起,与特定的生态系统、自然和文化资源联系在一起。当他们丧失对于土地和生计的自主性,当他们的独特文化和认同的环境基础被毁坏,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作为人的持续存在就受到了威胁。文化生存、文化多样性与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常常如此交结在一起,丧失其中的一种都会导致两者共同消失。人类学通过对小型的、非工业的和相对自成体系的群体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一种具体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所面临的适应选择存在多种可能性,而事实上,其中的某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选择,而其他可能性却被放弃了。这样一个结局,并没有任何先决的理由。选择的多样性带来人与环境不同的互动方式。这些不同方式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如果文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那么人类的生存或许最终取决于文化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限于保存已经存在的,还包括建立理解世界的新方式,即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泸沽湖区各种独特的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的交互作用及地质历史长期发展演化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森林和湖泊生态系统,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摩梭人传统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知识和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的环境生态文化。
摩梭人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中以游牧为主的族群,历史上不断游牧南迁的羌人进入滇西北高原一带后,定居下来,成为摩梭先民的一支。他们在继续保留游牧传统的同时,为适应当地高山、湖泊相间的自然环境,逐步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与此同时,由于汉藏“茶马互市”的开辟和滇、藏、印茶马古道的开通,摩梭先民也和西南各民族的祖先一样,积极投身于赶马运输的商贸活动中。这样,摩梭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逐渐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畜牧业、赶马运输业、渔业、家庭手工业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是以山地、森林和湖泊为依托的,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因而一经形成就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农耕业
农耕业是泸沽湖地区的主要产业。新中国建立前泸沽湖地区已进入了犁地农业的阶段,普遍使用铁器农具,但摩梭人很少自己生产家具,大都依靠外族外商的输入。农作物有水稻、小麦、青稞、玉米、洋芋、荞麦、大麦、燕麦、大豆、四季豆、蚕豆、豌豆、绿豆、大麻、酥麻等;蔬菜类有白菜、瓜类、豆类、青菜、圆根蔓菁、萝卜、葱、蒜、芫荽等;耕地有水田、水浇地、旱地和园圃四种。园圃地和水田采取固定耕作制,水浇地实行按计划轮作的办法。农业主要是靠单家独户进行生产,但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克服生产力低下所遇到的困难,摩梭人建立起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的协作组织,这种组织一般由两三家组成一组,从犁地、播种到收获,实行劳力、畜力和农具的全面协作。
畜牧业
在摩梭人的经济生活中,畜牧业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而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摩梭人的畜牧业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摩梭人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黄牛、马、山羊、绵羊、骡等以及鸡、鸭、鹅等家禽。摩梭人常以牲畜的多少作为穷富的标志。
赶马运输业
赶马运输经商是摩梭人的传统经济活动,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叶,滇、藏贸易经商就已经十分活跃。他们的马帮运输经商队伍近的到达木里、盐源、大理、丽江、中甸、德钦、保山、腾冲、畹町等地,行程三五天、七八天不等;远的到达西藏乃至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地,数年、数月不论。摩梭人靠马帮驮去本地土货,换回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这是摩梭人与外界发生联系、交流信息的唯一途径,也是他们经济生活的命脉,它关系着摩梭商品经济的孕育和发展,使得摩梭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了对商品经济的初步认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逐渐开始重视商品生产。赶马经商加快了摩梭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摩梭人与汉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与汉藏地区各民族的有好往来。
渔业
泸沽湖属西南季风区,年平均温度12℃~18℃,年均降水mm。由于湖周群山环抱,北方寒流很难到达盆地内,加之有容积达21亿m的水体调节,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环境,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较丰,霜期较短。从湖泊营养类型评价,总体评价为贫营养湖泊生物耗氧量很低。。
泸沽湖盛产鱼虾,捕鱼捞虾成为沿湖摩梭人的重要产业。数据显示,泸沽湖鱼类年产量在年时最高达吨。泸沽湖记录有鱼类12种,隶属于3目4科10属。[10]泸沽湖盛产高原冷水湖特有的裂腹鱼即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及小口裂腹鱼。随着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外来鱼种的引入,鱼类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裂腹鱼为主的土著鱼类区系,被以鲫鱼为主的引进鱼种区系所取代。根据调查,60年代初,裂腹鱼渔获量近吨,随后逐年下降,90年代初仅有2吨。年以来,渔业部门统计资料未见记录,走访渔民,他们说是湖中能捕到,但数量极少。新中国建立前沿湖分为13个捕鱼段,土司派有鱼官收税。鱼除了自食外,在当地出售,或烤成鱼干到外地出售或兑换粮食,其中,用巴鱼制成的烤鱼干最负盛名。
家庭手工业
摩梭人的家庭手工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性质的,主要有纺织、缝制、酿酒、榨油、铁器制作、竹器编织、淘金和渔业工具制作。摩梭人传统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有木锄、木槌、马鹿锄、连枷、木耙、簸箕、筛子、篮筐、粪箕以及木箱、木柜、竹柜、桌子、板凳等。摩梭人的工艺品有手工编织的披巾、手工打制的银饰等。挤牛奶、打牛奶、做酥油,也是摩梭家庭的手艺之一。
摩梭人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由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方式一经形成,并固定为传统和习俗,便会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并影响到生态环境。这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也不例外。
饮食文化
摩梭人以玉米、稗子新中国成立后为大米为主食,其他还有小麦、青稞、洋芋等。夏秋季节有青菜、白菜、萝卜、蔓菁、莲花白等蔬菜,干萝卜丝、干鱼、和酸腌鱼等也是餐桌上的常见物,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或盐茶,以糌粑面或烤土豆佐食。摩梭人家家会挤牛奶,制酥油茶,户户会制作印花的饵块粑粑、油炸米粉皮以及豆腐、凉粉。
肉食中以猪膘为贵,亦称“琵琶”肉。摩梭人的酒称作“苏里玛酒”,用大麦、青稞放在大锅里炒一下,再略蒸,然后拌上酒曲,放进大坛子酿制而成,酒味酸甜醇香。摩梭人另一种酒为“青娜曼安”,即青刺果酒,是摩梭人用野生植物青刺果榨成的,是泸沽湖摩梭人的独创。千百年来,摩梭人食用“青娜曼安”并作为保健、医疗用品,已有悠久的历史。民居建筑也是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的产物。受生产力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制约,摩梭人在饮食文化上表现出对野生植物大量利用的特征。据考察,摩梭人经常采集的野生植物有30种,主要有野菜类、野果类和代粮植物类。其中以野菜类最多,有17种占56.7%。大量的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与利用,以及对这些植物的认识、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请问治疗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