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20.html
田地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从地主手中划给张家的。
田地就在张家摇摇欲坠的草屋前。田地有一亩三分,是块水田,但也是块薄地,收成并不好。也亏得俩个孩子尚小,张家一家四口也就依靠这块薄脊的水田解决温饱了。
尽管是块薄地,但每天张家走出家门,见到滢滢水面映出投进的艳阳,他就感到是升起一轮曙光了,人生从此充满了希望。这也多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穷苦的农民开始当家作主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张家父母没日没夜的劳作,依然看不到生活的曙光,最终累倒在地主苛刻的田地上,只留给张家一间透风渗雨的草屋。张家的媳妇,是逃荒的流浪姑娘,张家父母收留了她,硬是从一家人口中挤出一口饭来,也就让张家讨到了媳妇。这样,俩老撒手人寰,也有所安慰了。
张家俩口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侍弄着屋前的一亩三分田地。张家脑子活,为了在薄田上增收,俩口子便在水田第二造秋收后,就把山上的泉水引灌到田地上,蓄水养鱼。看着成群结伴的鱼儿在禾茬上蹿来蹿去,游得畅然,如同扎进自己拉碴的胡子上,张家心里痒痒的,荡漾起一脸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喜悦。
除夕日,张家一家四口,在软柔柔的稻田里逐鱼入网。看着一桶桶活蹦活跳的大草鱼,张家内心深处,也像游过一尾鱼似的,泛起圈圈收获的涟漪。卖鱼过节,便有了积蓄,家境渐好。立春后,张家又把稻田里的小鱼儿捉了,煎晒成鱼干;然后耙田插秧,又把稻谷收成寄望于这块一亩三分田上。有了一季又一季稻鱼的滋养,薄地也逐渐肥沃了起来,收成也多了。
20世纪50年代末,张家靠着那一亩三分的收成,拆了草屋,盖起了土砖瓦房。年,成立人民公社,土地公有,由村里统一安排,合理使用。张家的一亩三分地也成了集体所有了。20世纪60年代,张家和媳妇靠挣工分养家糊口,有时依然作业在这一亩三分田上。
年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把责任田分配到户。张家人均分配到七分田地,除了得到一直耕作开的那一亩三分田外,张家还分配到零散的几块一亩五分田。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张家的俩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并先后娶回了媳妇,生儿育女。20世纪80年代中,张家用种田的收入和儿子打工挣到的钱,把土胚瓦房拆了,建起了宽敞的青砖瓦房。
20世纪90年代后,种田的收入远远不及外出务工收入多,田地陆续被荒废了。但张家还是钟情于侍弄他的田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让他感到生活实在。他认为不能辜负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把田地划归自己的好政策。张家享受流淌着的汗水,养育水稻至收获的过程。
勤恳的耕作,稻田的丰产,让张家换来一张张钞票。老俩口省吃俭用,在20世纪90年代末,建起了两层高的钢筋水泥楼房,张家的家庭过上了奔小康的生活。张家一亩三分田附近的田地也是薄地,村民早已荒耕了,张家为了整合资源,便用自已零散一亩五分地的膏腴之地,和村人进行了替换。许多人都不理解,说张家越老越糊涂了。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振兴一片热潮的时候。年逾八旬的张家带领着儿孙,把整合在一起的二亩八分田,进行立体种养殖……没多久,张家的田地便成了一道风景线:一大块稻田被水围困着,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起伏着金黄色的波浪,一群鸭子在水中畅游着,不时有鱼儿翻起了白浪……又没多久,市报以《立体种养殖:水稻、鱼、鸭子三丰收》为题报道了张家在农业产业上的作为,报章说在稻田里以玉米粒喂养绿色生态土鸭;鸭粪成了有机肥,水稻撷取了养份,成为有机水稻;鱼儿吃了稻花及稻田的生物,肉质鲜嫩肥美……同时,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发展本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每天起床后,张家就坐在屋前的桂花树下的逍遥椅上,看稻田上滢滢水面映出投进的艳阳,迎来了一轮新的曙光。这天,张家像往常一样,在门前品茶看田,孙子拿着两座即使兴建的别墅规划图给他看。张家看着设计图,指着两座别墅中间说,从这铺一条水泥路到稻田岸边去……说着,张家心中像是升起了一条党领导下的中国道路来,这条道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