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I江苏省第21届优质课20

实录

01

各位老师,今天听了我们七位老师的语文课,还来不及很好的思考,领会我们执教老师的教学意图以及教学的艺术,只是在这里表达自己听课后的几点感想。

这节语文课,一节一节的看,都是好课。所谓好课要有三个好。

第一,老师要教得好。

这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的,所以很有设计感。无论是课堂教学的环节、结构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包括教师的点拨、引导,都经过了多次的打磨,很有设计感。设计感就是美感,所以令人赏心悦目。

第二个好,叫学生要学得好。

教得好未必就是学生学得好,好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今天我们看到是石鼓路小学的七个班的孩子,在这堂课上那种积极投入那种课堂学习的专注力,令我们老师印象深刻。这种专注学习的状态不是一日形成的,是我们石鼓路小学在日常教学当中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发言、思考,学生的语文素质,在平时的积累当中,但今天展现在我们的课堂现场,所以学生学得好。

第三、好的语文课最重要学生考得好。

教的好未必学得好,学得好有的也未必是考得好。这个考得好就是学生在课堂之后,它能获得新的生长力,他对于课堂教学当中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利用。在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能不断的丰厚、不断的纯熟,不断的内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体现在我们无论是书面的试卷,还是在真实的生活问题解决当中,都能运用课堂所学解决问题。所以要考得好,这个考不仅仅是考试啊,在生活当中也有考验。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在生活当中是要经常运用的,母语每天我们都在用。

所以好的课堂要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

当然我们评价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标准,就像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也要有一个标准。很可惜,我们现在没有非常明确的、科学的、好看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所谓好课是比较出来的。很难说这个课一定是好课,或者这个课不一定是好课了。所以我们看客还是基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对好课的要求,而不是相互比较。所以我不赞成做比较,但是今天这个评优课,他肯定要比,总是要分出个什么特等奖、一、二等奖是吧?但是能拿奖就很好了,我到现在为止,省级奖都没拿过,最高的就是我们吴江区的赛课一等奖,我到苏州只是拿一个什么课堂教学观摩的展示奖,连这个出现的机会都没有啊。所以我对能够在省级的教学舞台上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能拿到这个优质课的奖项,我觉得是非常羡慕的。

02

好,那么下面我简要的对我们七堂课具体,我喜欢实事求是,每堂课做一点简要的分析。

先讲两堂诗词。今天编排很有意思,读诗词。

《夜行黄沙道中》

第一堂课,古诗词的教学,这个是要有功底的。我很少上古诗词的课,因为对古诗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地方你不去推敲、不去考证,一不小心你会教错的。今天我们程老师教的这个课有三个特点。

第一、以读为主。

三个层次的读,体现了我们古诗词教学朗读为主这个基本的原则。熟读成诵,第一是读对。特别是对于这首词当中的一个停顿,这个很多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她做那个点拨。第二是读懂。对于这首诗难理解的最后一个句子做了一个情境演示。第三是读透。聚焦在这首词的情感的体会。所以三读是有层次感的,是有阶梯的。

第二、三点,点拨。

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和点拨。这三个方面,第一是停顿的点拨。第二是对“忽见”这个词语理解的点拨。第三是对这首词凝聚诗人情感的词,也叫诗眼的点拨,所以点到位了。

第三、三个联,联系的联。

因为古诗词的教学,他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它是跳跃的,它有可能是断裂的。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来补充、来完整,最后达到对古诗词正确的理解。第一个联是词与词的联系。一开始放了一首歌曲,然后引入《夜行黄沙道道中》词的理解,他对词有一种熟悉感。第二个是诗和词的联系,就情,引用了前面一首词中的愁的情感,和这首词中喜这种情感进行联系。第三个是知人论世,补充了辛弃疾的身世,对于稼轩这两个字的理解,就把词人的身世以及对作品的理解联系起来了。所以这三个联做得非常好。

有一点建议,就是这首词如果要聚焦的话,建议在“忽见”这两个字上再下一点功夫。因为“忽见”才是这首词最关键的词眼,表达的是清闲当中的那种欢愉之情啊。

《童年的水墨画》

这是现代诗。丁老师也有三个教学的特点。

第一、是词串学习用得好。

这篇课文三首是生字词组成的词串,这是我们教材编排的一个文理特点,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她把三个词串当中重点的词,联系语境、联系生活,进行了点拨,引导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用最少的时间把课文中生字词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我觉得这一点是做得非常突出的、非常有效的。

第二、是理解《溪边》这首诗的内涵。用的一个方法,很简单但很有效,那就是先用一个字形容,再用文中的语句来阐述。

先概括,然后再来阐述。先抽象,再来具体化。这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会……(话筒无声,更换话筒)。所以这个方法非常好。每个孩子读到的那个字是不一样的,他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来触摸这首词的含义、意境,每个词都很恰当。所以每个孩子再来从这首诗当中阐述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情感做了深度的一种解读。这是第二个特点,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

第三、丁老师发扬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的特长或者特点,创设了体会诗歌意境的情境。

用了多种手法,比如用语言来描述,用图画来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以及想象,让这首诗当中关键的字和词鲜活起来。所以创设的情境,《溪边》这一首诗教得非常的透彻。

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跟李亮老师也有同感,我们这是一组组诗,是不是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因为这三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童年的三个生活场面,第一个是钓鱼,第二个是戏水,第三是采蘑菇。实际上学生是读得懂的,那么读得懂内容的基础上,就要聚焦诗歌语言以及表达的特点。那这样的话可能对孩子的阅读提出更高的一种要求,我们的设计可能会从整体上来进行突破。当然这是一个思想,因为我们习惯都是一首首教,也很好。

好,接下来呢是两篇成语故事。

《狐假虎威》

这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我们很多名特教师都上过,要再上这样的课还是要有勇气的。孔老师,她的教学我觉得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读。

因为是低年级的教学,所以要读正确、读流利、读熟课文,这是基础。

所以孔老师第一个就是以读为主。当然不是傻读,读得很有层次、很有趣味,这个和孔老师个人的课堂表现力有关。就孔老师一上来啊,就是整个人用一个词叫戏精,知道吧?你有没有发现她的这种眼神呐、她的表情是最让孩子们喜欢的,吸引孩子的。我觉得有的时候有些人是天生就是做老师的料,懂吗?有些人是一辈子都不适合做老师的。所以第一个她要听我读,读得非常好。像我这种普通话,像我这种读不行的,是听了以后要睡着的。第二是跟我读。第三是听你读,让学生来读一读,相互之间听一听。第四个叫,谁来读,谁来读的时候她就要进行指导了。所以你看她是一步一步来引导的,发挥了个人的这种朗读才能,扬自己所长。最后是表演读,对于词语的理解,在表演当中来理解的,所以这是第一个,读,用得非常好。

低年级教学我觉得简单一点,就是跟我读,听你读,然后谁来读,读得很充分、很有效、很好玩。

第二、识字。

低年级教学因为是全文注音的,所以他在读书的基础上自然就会识字了。但是重点的生字和词语,孔老师单独进行了重点教学。第一个是生字教学非常细致,在随文识字当中聚焦在“转”“扯”等,在情境中识字,并且字理教得非常透彻。这个体现了我们南京师资教学的一个主张、一个特点,重点的是要教透彻,非常好。

第三、简单的方法,有效的教学。

我听李亮老师说她用的那个游戏识字是斯霞老师常用的。我觉得名特教师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们要积极的运用,对吧?非常有效,也很好。

但是可惜就只有三分钟,就一个小男孩对吧?如果将时间再充分一点,那个孩子的参与度就很更高。所以简单的方法它也能取得非凡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这三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坐井观天》

这篇文章教的老师也很多,像这样的文章呢叫人人都会教,但是要到教的精彩很难,具有挑战性。

第一、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

和我们刚才孔老师的随文识字不一样,集中识字她也教得非常有效,进行归类,并且对渴、喝这两个容易混淆的字编了顺口溜,非常用心。刚才我们孔老师重点的字讲字理,而我们现在吴老师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编顺口溜,方法都很有效。所以我们讲识字,无论是分散识字还是集中识字,不管是随文识字还是词串识字,只要学生学得好,都可以的,我们不要僵化在一种方法上。

第二、重点指导读好句子。

这就聚焦了这篇课文课后的习题。读好三个句子,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当然文中还有一个反问句,她用了符号,比如说要上扬,对不对?有问题要上扬,这种非常鲜明有效的手段。所以如果概括一下,是吴老师她今天表现最出色,包括第三点,她在书写指导当中,那个三点水三点的那种结构、形式是什么样的,她用了一个扇形,非常好,用了一个小魔方,把那个宽窄,并且用了,横折弯不带钩,三点水成弧形这种顺口溜,琅琅上口,来指导学生书写。所以这堂课她的设计感很强,设计了很多,让孩子印象深刻、一念就会、一念就懂。这样的顺口溜啊,这样的小韵文,我觉得这堂课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

最后两堂课总结一下,低年级语文教学,今天两堂课我觉得都是挺好的。重点聚焦在识字、写字、朗读,不同形式、更有层次的朗读教学,我觉得非常充分。

好,接下来讲三篇散文的教学。

《手指》

第一、重点抓主要内容,用一张图表把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提取,简洁明了。

教学有的时候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要简洁明了,一张思维导图就能解决问题,我觉得很好。

第二、抓风趣的语言的表达方法,抓写法。

这个老师概括了,一是拟人,二是对比,三是可以精细,四是先抑后扬。这四个词它实际上是从不同的维度来概括的,有的是修辞手法,有的是这个写作方法。

看一看丰子恺他的语言,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教材当中还有一篇《白鹅》,他的语言有一个特点,你只要抓一个方面。就是他的风趣幽默主要体现在用词上,叫庄词谐用。你就讲这一点,举两个例子,我觉得可能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的感触可能更细致一点,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第三、抓迁移应用。

高年级的语文课,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低年级嘛还写写字的,到高年级就基本上不写了,都是回到家里写的。今天我们曹老师敢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写一个片段,进行一个迁移的仿写训练,我觉得勇气可嘉。尽管时间比较短,但是敢于把这个时间让学生写,我觉得应该倡导。因为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它是书面语言的学习,重点在阅读文本,重点在运用语言来写话、来写作。你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母语,这个能够写的,老人太少了。在国外,一个家庭主妇写一本小说,还拿个什么诺贝尔奖对吧?中国人,包括我们老师,都怕写对吧?为什么我们没有写的习惯?每堂课如果能够花到五分钟、十分钟写,写他六年,不,一二年就不写,我相信每个孩子把写作当成说话一样,这样一种习惯了,我觉得语文教学肯定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四季之美》

这堂课有两个特点。

第一、充分朗读、反复朗读。

因为经典的散文实际上就一个字够了,就读。你读自然就心领神会,因为这边根本也没什么难的,它就是写景的一篇抒情散文。所以抓住朗读这个路子是对的。

第二、重点抓的是要用心感受,要抓特点。

《四季之美》每一个季节美在何处,抓得非常准,颜色美、光亮美、和谐美、闲逸美,抓住这个社会的特点,体会散文的情趣。

有一个建议,《四季之美》用的是卞立强的译文,我建议张老师去看一下周作人的译文,他用了一个非常具有感召力的词,叫有意思。全文每写一个景物,它都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叫有意思。比如说东方升起的那个太阳的时候,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他说很有意思。当那个点点归鸦飞的时候,他说也很有意思。然后是特别有意思,更有意思,你就发现没有,这个有意思就是表明我们这个作家对寻常事物的美的发现。所以用这个词就可以把这一篇散文当中,四季所写的事物的独特之处解释出来。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教材中课文的时候,不妨去看一看原文、原著或者说他人的那种译文,可能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打开新的教学的思路。这个是仅供参考。

《乡下人家》

第一、教课文生字词的学习。

四年级教得很踏实、很扎实,包括书写。

第二、教概括。

课文写了六幅图,为每一幅图来命名。这个过程很充分,教给孩子们一说、二扩、三补充这样的一种命名方法。学生运用,并且能够对六幅图的这个命名。

第三、教学生赏析一个片段,就是群鸡觅食图。

三个内容,教学非常聚焦,层次也非常清楚,也是我们今天唯一一个男老师是吧。现在赛课怎么男老师很少见。昨天多是吧?以后这个是不是男女要对半的?

那么《乡下人家》刚才我们杨院长在讲座当中提出它的一种结构分析,我们在编那一套教学参考的时候也提出的一个建议。这篇文章其实重点的就是要抓同与不同。因为《乡下人家》写的,有的是每家人家家户户都有的,有的是有些人家有,有些人家没有的。所以课后那个习题可能有误导的嫌疑。因为概括六幅图,这篇课文如果是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图的话,可能不一定是六幅图啊,所以这个我们老师还是要把握《乡下人家》这篇散文的一个结构的特点来进行设计。

这是我对这堂课听完之后的一个初步的理解,可能理解的不到位。我们老师对三堂课的教学的意图我没听出来,这个非常有可能。

03

下面呢我就总体谈一下我今天一天的感受。

统编教材实施以来,实际上全国各地语文老师都比较焦虑,因为统编教材双线并行,提出来的要求很明确,一个单元一两个语文要素,有阅读要素,有写作要素,目标很明确。任务在课后的习题和单元的语文园地当中也非常明确,就教什么,这个大家都不需要像以往那样自己摸索。

问题是我们的语文要素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老师:

第一,对要素的内涵的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

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的活动设计缺乏创意,就知道要教这个,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教,所以往往就要新的教材,但走的还是老路。

第三,就是统编教材一单元几个要素,可能让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充分的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造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匆匆赶路。学业成绩之间的差距可能拉得比较大,特别是在农村,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所以我想提这样三个建议。

第一个,我们要充分的理解这一套教材是在我们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提出,与素养导向下的统编教材,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素养最关键的是语文关键能力。语文关键能力,当然还有两个词叫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要疏忽的是苏教版在编排的时候提出来的语文习惯、语文学观的养成,我们苏教版是每一册都有学习习惯的,这个不要忘了。

第二个,任务驱动。

素养导向,你要把握语文素养。当然我们大概明年年底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稿。我们要落实语文素养,或者说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或者在落实单元的一个要素,最重要的是要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

任务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任务要有挑战性。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要有思维含量。

第二、要有情境感。仿真的或者真实的语文情境,要让学生解决问题。

第三、要有创意。要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新鲜感。活动一展开,任务一提出,学生就能够积极的投入。

第三个,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过程。

这次课有些教学环节上,给学生比如说自己读书、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比较短,有的给一分钟,这么一大段给一分钟是不够的。有的给两分钟两大段,给两分钟,写了也就写那么几分钟,讨论的也就一两分钟。我就想一堂课有四十分钟了,你为什么吝啬到给自己们很多时间,给他们就一分钟呢?以后我们觉得颠倒一下。老师要发言,拿一个沙漏一分钟发言,漏光了你就闭嘴。我觉得时间要给学生,是学生在学语文,不是你在学语文,对不对?那么为什么我们语文老师老是改不掉呢?我去听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那些老师基本不说话的,是不是啊?还怎么跑?老师就跑,不行再跑,他不会给你说道理的,不会教你很多话的。为什么语文老师话这么多呢?语文老师如果是像其他学科老师讲话少一点,我相信语文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因为时间给了孩子,孩子就会经历这样一个从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熟练到熟练,这样一个学习发展的过程,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上海老师提出来叫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我们学生的经历时间还不够,总共听下来,还有就是我们课堂当中师生之间的那种对话、那种互动太长了,像马拉松,是不是?这短一点,话多了就不值钱。

所以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汇总I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奖教师优质课展示汇总汇总I江苏省第二十二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实录I“课改中国行”寒假公益研修五下《牧场之国》薛法根

-END-

获取

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z/9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