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ldquo要想一生保平安,常有

治疗白癜风秘方 http://m.39.net/pf/a_4786525.html
过去生活水平比较低,很多人要饿肚子,所以人们经常有饱餐一顿的愿望。现在,饿肚子的情况已不多见,人们可以“顿顿饱餐”。于是,一些人每日三餐都吃得很多、吃得很饱,结果患上一些疾病,甚至威胁到生命。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本草纲目》中就提出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也曾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继承了这些思想,也推崇“食到七分为止”的观点。由此可见,古人们很早就发现了长期饮食过量的危害,可是我们现代人在饮食问题上却一错再错。无节制地大量饮食,致使胃黏膜、肝脏、胰腺等消化器官大量分泌消化液,长期下去会增加这些器官的负担,降低这些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疾病产生。过量饮食不仅会使血液大量流向胃部,导致供给大脑的血液减少,造成脑功能的衰退,还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吸收神经的负担,使其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这就必然造成大脑内的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神经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由此可见,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的“早衰”,影响我们智力的发育。长期过量饮食还会导致营养过剩,如果在平时运动不足,就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和垃圾在体内堆积,这也是导致肥胖症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俗话说:“要想一生保平安,常有三分饥和寒。”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中保持七分饱,在进食的时候应该像“羊吃草”一样,饿了就吃点,但每次都不多吃,使胃肠总保持在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愈能力,真正做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永葆健康。什么都要吃,适可而止地吃。李时珍非常重视食养,他认为,“安神之本,必资于食”,只有吃得好,才能强身防病。李时珍得以高寿,在他的养生之道当中,饮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有很多俗话即可证明: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发物”一词很盛行。长期以来,人们把吃了不舒服的食物都归为“发物”一类。导致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碰,成天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生怕吃错了东西,踩着埋在身体里的地雷。“忌嘴”、“忌口”是中医比较常见的词语,不少中医文献中都有忌口的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治痢疾时忌食油腥物;治疗胃病忌辛辣食物;治疗感冒就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肝癌患者忌食油炸食品和酒等等。但是,一些忌口并没有科学依据,非常盲目。例如,有一位肿瘤病人去诊所就诊,说自己食欲差,要求医生给他开一些开胃的中药。医生问他每天的饮食情况,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这位病人几乎天天喝稀饭、吃酱菜。医生问他为什么不吃些鸡、鱼、蛋等食物。病人说:“家里人说这些都是发物,吃了会加重病情,不让我吃。”医生问:“那你想不想吃?”他说:“当然想吃了。”医生说:“其实你胃口很好,根本不用服药,只要控制好吃发物’的量就可以了。”曾有一个病人问大夫:“我有冠心病、糖尿病,您看吃什么好?”医生问他:“您爱吃什么?”他回答说:“我就爱吃东坡肘子、红烧肉。”大夫说:“那可不行,肘子、红烧肉动物脂肪多,您不能吃。”他说:“那猪肝呢?”医生说:“也不能吃。”“东坡肘子、红烧肉、猪肝、鸡蛋都不能吃,最近说我血糖高,连香蕉、桃子、西瓜都不能吃了。我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其实,不用这么死搬硬套,平时什么都可以吃,不过我们应该记住四个字--适可而止。如果检查出了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那您就需要格外注意些,特别检查出胆固醇很高时,就更要注意了,需严格控制一下,但仍可以什么都吃。

五谷为养--不吃主食的时髦赶不得

其实,李时珍和其他中医养生名家早就提出了一套合理饮食的良方,跟现代保健医学所提倡的“平衡膳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忽略这套“食法”。广告模特小于要拍摄一组时尚杂志照片,为了能达到更佳的上镜效果,本来就很瘦的她又开始突击减肥。除了每天一小时的强化运动以外,她把三餐改为两餐,并且只吃菜不吃主食,据说这是时尚达人最流行的减肥方法。结果一段时间以后,她的体重是下去了,但皮肤变得暗淡无光,气色也很差。面对如此憔悴的小于,杂志编辑和摄影师都大发脾气。现在有许多人因为减肥而不吃主食,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健康的伤害是相当大的,最后带给我们的也不是美丽。不吃主食的时髦赶不得,下面让我们首先从迎粮穴说起。鼻子旁边有个穴位叫迎香穴,嘴巴两旁有个穴位叫迎粮穴。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鼻子是用来闻香味的,而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他们觉得吃素就是吃蔬菜,还有些人认为菜是好东西,比饭好吃,也比饭有营养所以“少吃饭,多吃菜”的饮食观念也风行起来。其实祖辈早就给我们指了条明道-“迎粮”,就是说人要多吃大米、玉米、小麦、高粱、地瓜、胡萝卜、土豆之类的食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蔬菜要做得可口需要大量的油,现在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在过去,人们缺衣少食,能吃饱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想吃点有油水的东西并不容易。所以,以前蔬菜的制作一般都是用水煮,加点盐,根本谈不上可口。而土豆、地瓜等种子类的食物,不需要加油,煮熟后就香喷喷的,能引起人的食欲,还容易饱腹,所以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们都是用这类食物作为口粮,蔬菜只是辅助。虽然如此简单,那时人们的体质也相当不错,很少生病。而现在那些以蔬菜摄入为主的素食者,动不动就上火、生病。体质弱得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这种观点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在合理的饮食中,人一天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如果我们每顿都少吃饭、多吃菜,那么就不能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满足人体的需求。长期下去,人就会营养不良,疾病也会不请自来。有的人为了减肥,就尽量少吃饭、多吃菜,甚至光吃菜、不吃饭,这也是不可取的。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摄取热量过多而消耗过少,造成热量在体内的过度蓄积。产生热量最多的营养成分是脂肪,所以胖人往往在食量过大、吃肉过多而运动过少的人群中产生。单从饮食上讲,米、面等主食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并不算多,而往往由副食中的油和肉类中获得。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大部分蔬菜要用油烹调才可口,这样不仅容易造成热量蓄积,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而且吃下去容易得病。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状况,一个成人每天应当至少吃6两米饭,否则,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极容易得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即便没有,亚健康也会悄悄袭向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少吃饭,多吃菜”的观点,科学、合理地搭配主食与副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z/9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