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华盛文旅笔下三分流云意,半悟禅机半自

书法篇03

戊戌年三月十三号

(建议在wifi下观看)

编者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无疑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今天,我们的国家又走到了盛世时期,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我们结合本公司业务属性,通过等多家自媒体开展“传统文化·陇南视点”助力有我公益宣传行动。我们已从《书法篇》开始,陆续推介宣传我市书法、国画、篆刻、工艺等极具文化内涵、精湛技艺和传承保护价值的精品力作,宣传高原,推介高峰,展示我市文化软实力和艺术之景象。

(下拉查看全部内容)

书法家简介

郑虎林

郑虎林,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理事、甘肃省书法院院聘书法家、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西和县文联副主席、第一中学教师。

笔下三分流云意,半悟禅机半自然

“书境禅定,书法本是心画,不刻意去粉饰;喜爱本是知音事,从不用心去强求,如‘绛云在空,随意舒卷,有意无意’是郑虎林人生的写照,也是他书法的风格。”

未见郑先生之前,我曾许多次想,把一生托付于管毫,在轻与重之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许许多多的书法人是如何立命安身?见微知著,是我们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方式,而玄奥高深的中国哲学,无不起源于日常的毫末;而他们又是怎样在这方寸流转间,构造着自己庞大的艺术世界?

我曾有幸在现场观摩郑先生挥毫,但见他微微躬身立于桌前,周身气势尽数外放,笔动身随。他笔下每个字的样子,就如山间潺潺之山泉、悬崖之飞瀑三千、深河之暗涌流转、群山之巅陡然收获了黄昏的馈赠。每个字仿佛携带着某种神秘且震彻人心的力量,让人过目不忘。

郑先生纵是胸怀禅机,笔摹自然,他的书法也不尽是文质彬彬温柔款款的细腻之作,有几幅作品便堪称“运笔纸上生云烟,挥毫线间现沟壑,泼墨纸面有风声”,是直抒胸臆、豪气之极致,若现场观其书作,便有青春作伴狂情纵酒,白头还乡不弱豪肠之感,令人不由得大呼三声“痛快”!

郑先生的小楷端庄静穆、不染纤尘,直追上古而抚慰人心。大字下笔风雷、天然真趣、心正笔正、丰筋多力。在这样的氛围下,他虽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研习书画,却最终独自走向了书法的深山老林,一路跋山涉水,柳暗花明,渐成佳境。在其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他的作品却投射出强烈的创变欲望,投射出大胆的笔墨实验冲动,气质清朗,格调不俗。郑虎林在多年的书法研习生涯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到他笔下所拥有的良好的艺术素养,而这一点已经与他浓烈的个人式书写气息相辅相成!

我们常说“书品即人品”,无论是写禅机还是写自然,书法无非心画,郑先生以笔墨书胸臆,每幅作品都如心镜,映出他诚于书法,道法自然的艺术追求,也照出他自在真挚的心性。郑虎林先生书法作品的美,不仅仅停留于外在形式,更以书法为寄托,将独特的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活情趣和现而今特有的开放又多变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通过一幅幅书作,将先天的自然美和后天的人文美融会贯通,合而为一。

这便是,如郑先生这般的诸多书法人一代代潜心所向、矢志不渝追求的,他们的笔墨人生!

更多精彩请:









































广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tx/1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