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阴县的雁北文物勘查团(续)
二、广武古墓
对广武古墓的勘察,考古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员阎文儒先生写有《广武和古城堡的汉墓》一文。阎先生从引言、广武的汉墓、古城堡的汉墓、从墓葬的形式构造和遗物推论广武古城堡汉墓的时代、为什么雁北一带有这么多的汉墓、结论等六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引言
雁北地方,是战国时的赵国,和秦汉时候汉人与匈奴斗争剧烈的战场,也就是汉人和匈奴人交接的境界;因为有长期的斗争,汉人就在雁北一带,设立了许多的郡县,屯了好多的兵,一方面可以向北侵略,一方面又可以防御匈奴的南侵;所以这一带随处可以找到汉代的遗址,又可以找到当时统治阶级和官僚地主们的坟墓。一九四一年九月以后,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曾在阳高县南八十里古城堡
的汉墓葬①,前后发掘两次。一九四三年发表了一个简单报告,我们才知道阳高县有一大批汉墓。从墓室的构造和出土的遗物中,知道了这批汉墓和朝鲜平壤大同江面上的汉墓,蒙古诺因乌拉匈奴人的墓,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次本团到山阴县勘察古城遗址后,在城南十里李庄②附近,也发见了汉墓。又雁门关北的广武,山阴县志图上,画有“慌粮堆”,志书上说这是宋辽作战,埋葬死人的乱冢。我们想像可能是汉代墓葬,所以又到广武勘察,结果发见了二百多个大批汉墓葬。后来又到应县、浑源,过北山到阳高县的古城堡,调查了日本人曾经发掘的汉墓群。这两处汉墓数目是相当的多,尤其是广武,更值得重视的。现在我们把两处汉墓调查的结果,简单的介绍一下,供作将来发掘的参考。
注:
①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南60里的古城镇,方圆19平方公里,现存58座,包括南犁园东岸25个,西岸15个,古城堡北8个,古城堡东10个。封土高约4~6米,周长30~50米。保存基本完整。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在古城堡汉墓群发掘清理了六座墓葬。并于年发表了一个报告,介绍了被发掘的其中三座墓的情况。随葬器物非常多,有铜器、陶器、漆器、铜镜、麻布、靴、砚、罗、缯、印章、小型车马器模型等。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阳高古城汉墓群应为西汉早期墓葬。
②李庄:即现山阴县马营庄乡南李庄村。雁北文物勘查团在此发现了汉墓。
(二)广武的汉墓
1、广武在汉代是一个什么地方
广武在雁门关北二十里,勾注山脚下,往北八十里就是山阴县人民政府所在的岱岳镇。西北五十里是马邑。现在广武有两个:西面的是旧广武城,东面的是新广武城,中间距离约五里。旧广武城比较整齐,砖城还没有破坏,新广武的砖城,多半坍塌,所以新广武城应当比旧广武城建筑的早。明史地理志二上说:
新广武城
“代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二月复升为州。(注:勾注山在西,亦名西陉,亦名雁门山。其北为雁门关,有雁门守御千户,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又于关北置广武营城①)。”
这个营城,应当是新广武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代州条上也说:
“广武营在雁门关北二十里,亦曰广武站。洪武七年创置,万历三年修筑,周三里有奇,其西十里为白草沟堡。”
嘉庆一统志记载“广武陉巡司”和顾祖禹所说的相同。现在从新广武到代县的路程,是经过后腰铺、雁门关、福集坪、前窑铺、南口、四道舍等地,不走白草沟。要是经过白草沟,得从旧广武入口。足证白草沟,是在明广武营西。新广武就是明的广武营了。旧广武城垣很整齐,城内最早的刻石,是北城墙上玄武庙②雍正十年的碑。不像新广武城到处有明的遗迹,那么新旧广武城,是应当颠倒过来的。至于把这个叫广武,是开始在明代。
在旧广武城南看旧广武城
注:
①广武营城:是建于雁门关北20里的广武营治城,创置于洪武七年(),万历三年()修筑,周围三里有余,亦称广武陉,又叫广武站城。清代建有“广武巡检司”,也就是“广武陉巡司”。旧属代县,现属山阴县。就是现在所见到的明新广武城。
②玄武庙:位于旧广武内北城墙中段,现坍塌,遗迹仍存。原有雍正十年()的碑,已无存。
广武既然是明时的称呼,那么汉时是什么地方呢?根据各地理志所记,应当是雁门郡③阴馆县地方。汉书地理志上说:“雁门郡,秦置。勾注山在阴馆……县十四: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注: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治水所出……)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平城、埒、马邑、疆阴。”
郡治在善无县,就是今天的右玉县境内。到后汉的时候,郡治移
在旧广武城南山“六郎城”看旧广武城
旧广武城内北墙上的玄武庙遗址
到阴馆县。后汉书郡国志上说:“雁门郡十四城……阴馆、繁峙、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卤城故属代郡。广武故属太原。有夏屋山,原平故属太原疆域。”
这十多个县,有的在勾注山北,有的在勾注山南。后汉时候,雁门郡辖县,虽然有了广武县,可是它的地址,是在山南,并不在山北。因为前汉的时候,广武属太原郡④,一定是在山南。后汉时候,虽然改隶雁门郡,但是汉中平以后,直到魏晋,等于是放弃了山北。所以晋书地理志上说,雁门郡的首县,是广武。隋书地理志中,记载雁门郡首县,是“雁门”,注上说:“后为广武”。后来元和郡县图志上说:“代州雁门县:本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改属雁门郡。开皇……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盖避太子之讳也。”
又记夏屋山的位置,说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记勾注山的位置,说在“县西北三十里”。夏屋、勾注二山就是现在广武城的南山。元和志上明明说在广武的东北和西北,那么唐以前的广武,必不在山北而在山南。同时史记卷九十九刘敬传,说汉刘邦七年出兵打匈奴,敬不赞成,刘邦一怒,把刘敬械击在广武。唐张守节正义上说:“广武故县,在勾注山南也”。可见广武一定是在山南,现在山西的代县境内。所以太平寰宇记代州条上说:“汉故广武县城,在今郡西南”。嘉庆一统志说:“广武故城,在代州西十五里”。
③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汉时郡辖:善无、沃阳、中陵、阴馆、楼烦、武州、剧阳、崞、平城、埒、马邑、疆阴等县。后汉移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广武,在今代县西十五里,后魏移治古上馆城,即今代县治,隋开皇初废郡为代州,大业初复置。唐时多次废置,宋时称代州雁门郡,金时废郡。《汉书·地理志》谓:秦置。(百度)
④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前)置,治所在晋阳。汉高祖六年(前)改为韩国,十一年(前)改为代国,文帝二年(前)改为太原国,武帝元鼎三年(前)废国,仍称太原郡。郡辖二十一县,即:晋阳、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唐改为太原府。(《山西历史地名录》)
现在广武,既不是汉的广武,那么究竟是汉的什么地方呢?要从古地志上去考证,应当是汉阴馆县的境内。雁门郡的郡治,前汉时候,在善无县,即今天右玉县境内。后汉雁门郡的郡治,南移到阴馆县。阴馆县城,水经注卷十三?水条上说:“?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源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曰富臧矣……?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舘水者也。”因此,我们从水经注里,可以了解到?水上源叫治水,是左会桑乾河的。如果和今天雁北地方的山川对照一下,桑乾河上源,右与它会合的水,比较大的,只有黄水河。黄水河源出朔县,桑乾河源也出朔县。不过桑乾河在北,黄水河在南。桑乾河经马邑东流,入山阴县境内,在山阴城北约十五里。黄水河沿南山北麓,受勾注山各沟的溪水东流,入山阴县界,在山阴城南约十余里。如果说黄水河是古治水,是比较适合的。嘉庆一统志朔平府条内,已经认为黄水河是古治水了。汉阴馆县既然在治水东,那么黄水河沿岸古城,除掉山阴故驿村的古城外,只有马邑界内的下关城了。据雍正九年修的朔平府志方舆疆域马邑县条上说:
“下关城:在县境三十五里,有城基址,周围八里,创建世代莫考。想其命名之义,在雁门关之下,因以下关名城。”下关就是下舘,下舘城也就是阴舘城。太平寰宇记代州条上说:
“始皇十三年,移楼烦郡于善无县,今勾注山北,下舘城是也。故读汉书雁门郡领县十四,理阴舘,汉因之。”
雁门郡理阴馆,是在后汉时候。前汉时候是在善无县,下关城在雁门北,不应距离太远。寰宇记说的下舘,应是阴舘,不应是善无。魏志曹叡青龙元年,并州刺史毕轨,请出兵打鲜卑,曹叡命令他不许过勾注,等到诏书到达的时候,轨已经进军屯阴舘。那么足证阴舘距勾注山较近。所以东魏高欢娶柔然女,亲迎到下关。魏收说:下舘就是阴舘。下舘城距离马邑三十五里,马邑距广武五十里。今广武北十五里里仁村西南,有古城遗址,就叫下关城;那么和朔平府志记的正相合,当然就是汉阴舘县了。如此说来广武地方,汉时属阴馆县境内,阴馆是雁门郡的首县,又在雁门郡北陉,是军事的要塞,无怪有那么多的墓葬了。
2、广武汉墓分布的地点
广武汉墓,分布地区,主要是在新旧广武北面,约有五里的地方。
广武汉墓群(百度图片)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秦雁门郡位置
旧广武城东,从山上流下来一道小沟,叫武城河;新广武城东,从山
上流下来一道小溪,叫关沟。一直北流约四里的远近,就会合起来成一道大沟。这道沟正好从汉墓葬的中心流过。二里多地的区域内,都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西汉雁门郡位置
是汉墓,沟东面的墓,比较多,共有四十四个,其中靠北有一个大墓,封土有七八公尺高。它的顶上,还有明时建起的烽墩(图版一1),烽墩高约六公尺,下基四面,每面十一公尺,墩顶东西八公尺八寸,南北七公尺四寸五分。汉墓最大的,封土高出地面,将近十五公尺,好像是一个小山,站在顶上,可以极目四望,无怪明人,在这墓上作起烽火台了。
沟西的汉墓(图版一2)比沟东的多,因为没有正式测量,就在墓的顶上数了几次,结果数的数目都不相同,可能有几个的差别。我自己数的数目是一百六十六个。坟的高低也不一样,沿着沟两岸的坟,就有两三个封土被水冲去一半,可是墓室还没有露出。在这区墓群的中央地区,去年有一个坟,塌下一洞,经附近农田的主人,下去看了一看,从里面取出陶奁上盖、五铢钱等殉葬物品,由新广武的村民刘占元领着我们去勘察一下,并且把这地主人找到,告诉我们塌下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东汉雁门郡位置
的情况,和取出殉葬品的情形。(这个墓群详细情况,要在下节写出)由这更可证明是汉墓无疑了。(图版二1)
广武汉墓群“坟上加烽”(来自朔州新闻网)
旧广武城东的武城河(南)
除掉这个区域外,就是新旧广武中间,山坡下的汉墓。新旧广武城,是在雁门山北的山脚下,有一条车路,可以互通,在车路的南面,就
旧广武城东的武城河的涵洞
旧广武城东的武城河,向北直抵墓群
是雁门山下平坦的山坡,坡上也是肥沃的良田。在旧广武的东门外,不过一里地,就连续着有九个汉墓。封土也都很高,有的像是破坏过,有的还看不出破坏的痕迹,这也算是广武汉墓的一个区域。
新广武城东关沟,向北直抵墓群
还有在旧广武的边城下,距广武城一里地左右,在雁门山北坡的半腰中,已经发见被水冲开的汉墓;我们由新广武村民詹魁领着,到旧广武西武城河的东岸,看到今年春天冲破的一个汉墓,砖室已经坏了,里面的陶壶由詹魁等捐献出来。还有棺板和漆片等,也采集一起带回。另外在新广武的西南山腰中,边城的一个碉堡叫“花楼院”。它的底下有一百多公尺的样子,也有一个汉墓,十几年前塌陷出来,领着我们看的詹城说:“洞的型式和沟西的汉墓一样,内里有瓦壶和五铢钱等物品。”可惜现在已经由村民用石头筑起一道堤坝,埋没的不能看见了。
新广武东关外关沟河东,不到二里的地方,有东二道沟,也叫东二道沟东窊。在沟的两岸,冲成三公尺高的断崖,东岸的断崖,已经露出用砖作成起劵的墓室,室内也满都是黄土(图版二2),墓底砖上,还露有已朽的棺木。从这往南,沿着东岸,连续着还有冲破的汉砖墓,和残破的汉式陶器片。足见今天许多山沟,完全是山洪下流冲涮成的,在汉的时候,这是平坦地方,可以作埋葬的区域。
3、广武汉墓室的构造和遗物
我们这次只是勘察,没有正式发掘。对广武的汉墓群,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不过武城河河道山坡东岸已冲破的汉墓,和广武北面沟西已经塌下的汉墓,从它们的墓室本身和出土遗物,来作研究,也可以得到一部分的知识。
(1)旧广武西武城河上流东岸山坡上的汉墓——第一号墓
我们考古组八月九日下午到新广武城,还没有找到住处的时候,和老乡们闲谈,有人说:“村内一个青年叫做詹魁,他在今年春天耕地的时候,发见武城河东,因为山水冲涮成的黄土断崖下,露出了一个砖洞。内里有许多陶罐,可能是古器,还在家里存放着。”恰好詹魁从田里工作回来,经过我们停止的堡门外,遂一同到他家里看一个汉式钟形双耳兽环的陶壶,我们确定了是汉代陶器,就和詹魁说:“请他明天领导我们到这壶出土的地方,看一看。”当天晚上由王守忠同志和山阴县派的干部师同志,召集新广武村干部开会,报告考古组到这的意义,并且发动老乡们,能把所有的出土陶壶,都捐献给政府,作为研究汉代社会的资料;所以十日早晨,没有吃早饭以前,就把詹魁发现汉墓里的陶器,完全拿来,(图版二3)共是六件。其中最好的陶壶,外面还保存着彩画。
早饭后,由詹魁和村干部等人的领导,出村向西,上山沿北坡边城的下面,有三里左右,到武城河东的断崖下,崖的上面,是斜坡的农田,因为山水向下流到武城河的沟内,所以年久就冲成一个断崖,每年夏秋的季节,都要冲下一段沃土。今年断崖冲下的时候,就露出了一个砖作的汉墓。
A、墓室的构造
这个汉墓的墓室,是用砖作成的,样式是长方形,并不十分大,很像河西张掖县西城驿的汉墓形状。距离地面约有二公尺,墓室上面起劵部分,和西面的砖墙大部,都塌下去了。只有东面和后面的砖墙,还紧靠着土崖,没有崩下去;但是东墙前面到墓门的部分,有一公尺长,也和墓门一样地塌下去了。我们仅可以按室内部看出墓门的方向,是对着东南一百四十五度线上,至于墓门墓道都不能看清楚的。
墓室东墙全长四公尺二寸五分,南段有一公尺长,砖已经塌下,还有痕迹可以看出。西墙北段仅有小部分还在残存着,长短当然和东墙一样。墓室的宽度,仅可以看见北段的少半部,南段大部分也是崩下去了,所以北段的宽度是一公尺五寸三分。墓室砖墙,东面的还清楚,从下到上用立式横砖,砌起的共六层。再上是平铺纵砖三层,再上的砖是平铺起劵,残存的还有八层。墓室底下是用立式纵砖作成人字形的格式铺起来的。只有北段残存着,其余部分完全塌掉了。(图版二4)墓砖大小,长二公寸七分,宽一公寸四分,厚四公分。烧时的火度很高,声清脆而坚,好像是阳关的汉砖。
B、墓室内的遗物
因为这墓室已经破坏,北段上面塌下的部分,还堆存在北墙下面,我们要知道残存部分的情况,所以就清理一下,结果并没有得到什么,仅在东墙底下,清理出朽木和漆片。其余的遗物就是詹魁等得到的六个陶壶,和掉在沟里的棺板。
a、彩画的陶壶形状像汉式的钟,口上加一个盖,全高二公寸六分五厘,盖高三公分五厘,口径一公寸三分八厘,颈长一公寸,腹径二公寸一分,底径一公寸三分五厘。器形是圆口、薄领、长颈、圆腹、平底。壶外涂上胡粉,再加上绿色,然后用红黑两色作成彩画,下面的画黑线弧纹,次上用黑线画成平行带纹,和系菱纹、云纹,中间杂用点红色。再上也是用黑线条,画成云纹、弧纹、和n字、m字等纹。空隙的地方也加一点红色,颈上面的彩画和下面第二层的一样。里面也涂上胡粉,再加红色,作法是轮制的(图版三第一图甲)。这样彩画和怀安汉墓的彩画陶壶很相像,可能是一个系统下的作品(第一图乙)。
b、钟形陶壶形状和汉式的钟一样,口上也有个盖,全高二公寸七分,盖高五公分五厘,口径一公寸五分八厘,颈长十一公分,腹径二公寸二分五厘,底径一公寸五分,器形是圆口斜直领、细长颈,腹圆、圆底,腹上有假饕餮兽首的耳,盖高起,印有双层六杏叶形的纹,很有博山炉的形式。全部外形有镟纹,腹部中间,假兽环耳的上下,有宽带状纹两周,里外都有胡粉的痕迹,或者也是一个有彩画的。和斗鸡台A9墓出土瓦壶很相像。(第二图及图版四1)
c、陶?形状很大,小口、低卷领、鼓腹、平底。口上残破一点,口径一公寸一分,腹径二公寸五分五厘,底径一公寸四分。高二公寸三分五厘。腹的上部,有磨制的方格纹一周,轮制全部有刀削纹。(图版四2)
d、彩画陶壶形状和第一号的壶相同,全高二公寸五公分,盖高四公分五厘,颈长一公寸,腹径一公寸二分五厘,底径一公寸二分五厘。里外全涂胡粉,外面再加上绿色,可惜彩画脱落,不能看到了。(图版四3)
e、陶壶形状和第三号的?一样,不过小一点,没有方格纹,有轮制镟纹,和刀削纹,并有磨光的样子。(图版四4)
f、小陶壶形状和第五号的壶一样,不过更小一点,高一公寸三分六厘,腹径才一公寸六分,也有镟纹和刀削纹,并有磨光的样子。(图版四5)
g、漆片当我们清理砖室东半边,靠着东墙南段下面,有许多的碎朽木和黑红色的漆片,推想一定是棺木底板,贴近地砖,因而腐朽,那么棺的内外一定是上的朱漆和黑漆。
h、棺板三块已经从砖室扔到沟里,我们把它集合起,有两块还能拼起来,是棺的侧板。另一块也是棺的侧板。
两块拼起来的棺侧板,底长一公尺九寸五分八厘,上长一公尺九寸五分。一头宽是五公寸二分五厘,一头宽是五公寸零三厘,板厚六公分。两板接缝的边上,是一块一边凸出,一块一边凹下,两相钩连,十分紧凑。又在二板接缝的中心,有“暗榫”三个,暗榫长三公分三厘,厚一公分二厘,外面又嵌入两个细腰,就是宋营造法式里所说的“木硍锭”。底侧板下边连棺底板的外边,也“暗榫”两个,外面又有三个“细腰”,连在棺底板上。板的两头里面上下斜凹进去四公分五厘,想是为装两头木板而作的,板的上面两边凹下,中间两边高起,正中又凹下,想是为嵌入上棺板而作的。(第三图)
第三块板,一头长一公尺九寸六分,一头长一公尺五寸五分五厘;一头宽三公寸四分,一头宽三公寸五分五厘,厚度是六公分。也是棺的侧板,一切构造都和以上二板相同。(第三图)
这个墓的棺,恐怕只是一个,现在虽不能得到全份的材料,但是从这三块木头的构造法上看,都是汉代棺的形式,像用“细腰”相连,正合潜夫论浮侈篇,刘熙释名释葬制上所说作棺的“细腰”制度,又和《礼记擅弓》上所说的“袵”相同。板与板连接用“暗榫”和相互交错的样子,是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颜乌拉”地方,匈奴人古墓中出土的棺,乐浪“王光墓”“王盱墓”“彩箧冢”出土的棺,所不能赶上的。这不能说不是我们二千年前劳动人民,在手工艺上最光辉的创造。
(2)广武北沟西已经塌下的汉墓——第二号墓
这个汉墓,在全体汉墓群里,并不是一个大型的墓。它的封土,高是三公尺五寸五分,直径是二十一公尺六寸,塌下的部分,是在封土东边,偏北七十度的线上,塌下的墓室顶,距离地面是三公尺六寸。地上的洞口也有三公尺长的直径。(图版五及图版二1)
A、墓室的构造
墓室是用砖作成的,砖的长度是三公寸三分,宽度是一公寸六分,厚度是六公分五厘,比第一号墓的砖大。砖室从后半塌下,墓室是正方形,每面约有三公尺长,上顶作穹庐式,正中没有藻井。西墙起的劵门,在二百五十度线上。因为流入许多的泥土,所以不能测量墓室的高度。
这坟地是旧广武民兵队长马岗叔父的耕田,所以塌下后,马岗的叔父和马岗都亲身下去一次。据马岗的谈话说:“现在能下去的墓室,是一个后室,从劵门进去,还有一个五公尺正方形的砖室,砖室高近三公尺。南面北面各有一侧室,大小和东墓室相同,高度也近三公尺。北侧室的东边还有一个小耳室。玄室的西劵门外,又有宽一公尺,高一公尺的小室。”(第四图)(案汉墓的构造,玄室正面,门外应当是羡道。同时宽一公尺,更不能是侧室了。)
B、墓室的遗物
据马岗说:“北侧室有棺板和头骨及骨架,又有陶碗,完全打碎
了。同时,还有五铢钱,也扔掉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有北侧室东的小耳室内,有一个陶奁上盖,还没有扔掉。”就把这件陶器捐赠了我们。
第四圖:廣武溝西塌下的漢墓平面圖(據馬崗所述)
a、陶奁上盖长四公寸,宽二公寸零二厘,高一公寸九分三厘,
厚度是一公分上下。上盖四角向内缩高起,成长方四边形,四角有凸起小圪塔。再内缩凹下到将近三公分的地方,又成长方四边形,内里印成四杏叶形的花纹。(图版六1第五图(1))和怀安汉墓出土的“禽兽流云纹长方形漆奁”的上盖,嵌入的银四叶纹一样。形体上,怀安漆奁比较小一点就是了。(第五图(2))又和营城子第二号墓东侧室出土的“瓦奁”相同。那二个瓦奁盖上的四角也有高起来的小圪塔。作风是相同的。(第五图(3))那么这个陶奁上盖,也是很有价值了。
b、此外,傅振伦先生又在封土左右,采集了一些粗绳纹的陶片,和一个瓦奁打破的一角。(图版六2)
(3)新广武东二道河子东洼的汉墓和旧广武南出土的陶器
二道河子东洼的汉墓,已经冲破,露出的有两个:一个靠北,在
乾沟东岸的断层崖上,也是用砖作成的墓室,距离地面近二公尺,距沟床还不及一公尺,露出部分,是墓室的中间。墓室高一公尺七寸五分,墓室底宽一公尺八寸,长度是不知道的。两边的墓室墙高到一公
尺,往上就作成劵形了,室内满是冲积土。这样墓室和武城河旁的第一号汉墓样式相同,也是单身的墓室,墓室底是用砖平铺成的,砖上还有已腐朽棺板的碎片。因为行程匆促,也没有发掘一下。(参看图版二2)
从这墓葬往南百公尺左右,在同一的断土崖上,也有一个已经冲破的砖墓。墓室不十分清楚,可能看出的砖痕,有三公尺一寸的长度,应当是一个墓室被截去一半,成一个剖面的形体。砖的长度是二公寸八分,宽一公寸五分,厚五公分,和汉墓里的砖大体相同。另外,在墓的附近也采集些汉式的陶片,想是墓里殉葬的明器,被破坏后,遗下的残品。
旧广武南山出土的陶器,自然也是汉墓里出土的东西了。由王守忠、傅振伦二同志亲到旧广武城,发动老乡们,将古物捐献政府,结果共收到了七件。
A、长颈小壶撇口、斜直领、细颈、扁腹、小底。高一公寸,口径十公分,腹径一公寸三分三厘,底径五公分七厘,形式和普通的不一样,颈下腹上有磨光划成的平行水波纹。其余的镟纹,十分清楚。(第六图)
B、收口陶钵大圆口、扁鼓腹、小平底。高十三公分,口径十七公分三厘,腹径二十四公分。外面有极细的轮制镟纹,里面似有轻微的弦纹。
C、破口陶壶撇口、斜直领、长颈、圆腹、平底。高二公寸七分二厘,口径十三公分五厘,腹径二公寸二分五厘,外面有镟纹和刀削纹。
D、破口残壶形式和第三号相同。
E、小陶壶小口、低领、扁腹、小平底。口已破坏,外面有镟纹刀削纹,和磨光的连续带纹。
F、长颈陶壶撇口、长颈、圆腹、平底。高十六公分五厘,外面上有轮制镟纹,下有刀削纹。这壶出土在旧广武杨家坡,是新广武人詹城捐赠的。
G、小陶壶撇口、低领、扁腹、平底。口已破坏,上有镟纹,下有刀削纹。(以上七件见图版七)
(三)古城堡的汉墓
1、阳高和古城堡是汉代什么地方
阳高在桑干河北一百二十里左右的地方,它的北面不过二十里,就是北山。北山的北面就是塞外。现在的阳高城,是辽的长青县,金元的白登县,明的阳和卫,宣德元年,徙高山卫治于阳和。清顺治三年,合并叫阳高卫。雍正三年,改为阳高县,直到现在,仍旧沿用。
阳高县汉的时候,在高柳县境内。高柳县汉时属代郡,汉书地理志第八下上说:
“代郡:县十八:桑干、道人、当城、高柳西部都尉治。……”
后汉的时候,又把代郡郡治,放在高柳县,后汉书郡国志五上记载:
“代郡十一城……高柳、桑干、道人、当城、马城。……”
高柳是代郡的重要城市,它的位置在今阳高县的西北,杜君卿通典一七九卷州郡典云中郡条上说:
“云中:汉旧县,隋曰云内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高帝初被围于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
高柳县唐时既然在云中郡内,当然距离云中城不远了。云中城就是汉书地理志雁门郡里的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平城距高柳的里数,水经注上有记载。据水经注?水条上说:
“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门,在高柳北……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
高柳县治的地址,我觉得水经注所记的,实在有许多问题,如果说高柳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以现在的地址来说,是从大同去浑源的路线,大同去浑源是一百二十里,中间过桑干河。那末高柳要是在大同东南六七十里的地方,当然在桑干河的岸上了。可是桑干河就是书已经注上的?水,?水条上又说:
“?水又东迳平邑县故城南……十三州治曰:城在高柳南百八十里……?水又东迳猗氏县故城北……十三州治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
水经注记这段?水,在如浑水注入以后,如浑水就是现在从大同流下的御河和武州川合起来的一道水。到怀仁县东,浑源西北入桑干河,正在大同县城的南面,稍偏点东。这些河道位置都没有改。桑干河从此往东,经过平邑猗氏等城,没有大的曲折,怎样能离高柳有一百八十里,或是一百三十里呢?在匆忙的当中,我不能确实的说水经注有错误,只有这样一个疑点,我就不能专靠它来证明阳高的沿革!那末我只好用其他的地理书,来校正它的错点,推断现代阳高究竟属汉代那一县。
乾隆四十一年修的大同府志上说:雁门山就是云门山,雁门水就是南洋河的上源。该书卷四山川条上说:
“雁门水,自阳高县云门山北丰镇界,导源南流,入守口堡之开山口,俗名守口河,其右马邑河西来注之。”
守口堡在现在阳高县西北,靠近外长城,据阳高县志舆图志:阳高西路村堡图,所画的守口堡,是在外长城的附近。嘉庆一统志大同府关隘条说:“守口堡:在阳高县西北二十里,东至边墙三里,西至边墙二十里,北至边墙十里。”可见雁门水在阳高县城西北,是没问题了,水经注上说,东南流迳高柳故城北,那末高柳也必定在现在阳高城的西北了。
寰宇记引入塞图上说:“至平城入直东行二百二十里,至高柳城;又东行一百八十里,至代郡。”平城到高柳的路程如果不是入塞图记错了,就是后来把“一”字错成“二”字了。至于直东行的方向,较水经注上说的,还要正确一点。
水经注说:雁门水东南流迳高柳故城,如果守口河是雁门水,正是从塞外流入。东南流,再东过罗文皂会白登河,成南洋河了。要是高柳县在在大同县东南,不但里数不符,就是这条雁门水,也没有地方去找到,嘉庆一统志上说:“高柳故城在阳高西北”是很正确的;所以阳高县城附近,可能是属于汉时的高柳县了。
阳高问题,我们暂且就这样解决了。那末古城堡是汉代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古城堡不应当是高柳县,应当是代郡的道人县,水经注?水条上说:
“?水又东迳平邑故城南……又东迳猗氏故城北……?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
又在雁门条上说:
“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
参合县也属汉的代郡,如果高柳在今阳高县的西北,那末照水经注来说,参合县在高柳东,也就应当在今阳高县东了。道人既在桑干河北,参合南,在这一段路线上,只有找到古城堡了。现在古城堡的城西北一带,随处都可以找到汉式的陶片,我们这次就采集了很多,又在古城堡西南靳家洼的西面,也采集了许多的陶片,可证这个地方,是有汉代遗址的。
今天看桑干河道,从应县往东,简直是东西平行,没有多大的湾曲。道人既在桑干河北,也必定和平邑猗氏等县,在差不多的一条在线,那两县都在高柳南一百多里,道人不应在高柳东北八十里。现在古城堡北距阳高是八十里,若高柳在阳高西北,十三州志上所说的八十里,到不十分差,只有方向应当改成东南了。又地理风俗记上说道人在参合南,还比十三州志说的相近一点。古城堡既然有汉代的遗址,又有这么多的汉墓,也可能是县城的所在,那么只有道人县,是最切合这块地方了。
这一段推论,一是我在匆忙中,找出的线索,不能说是一种定论,暂时就这样推证一下,将来再详细的考订它吧。
2、古城堡汉墓分布地点
古城堡的汉墓,分布地点有四个区域,我们都详细的勘察一遍。分布的范围,在古城堡的东南北三面。古城堡西北有一道溪水,叫梨园沟河,从堡的西北向东南流下;因为古城的土质,近于黄土层,溪水从上源流下,极易冲刷,所以河床的深度,近七八公尺,宽度有百公尺上下,这样的冲刷,致把南面的汉墓,分成了两块,加上堡东堡北两区,就是四个区域了。(第七图)
(1)古城堡南梨园沟河东岸地区
从古城堡往南,沿沟东走五里地上下,就到了沟东的汉墓群(图版八(1))。这个区域是阳高、阳原、天镇三县交界的地方;所以,东边一里的安家皂就属天镇境内了。这区汉墓共有二十五个。现在封土较高的有七个,从南往北数第二排的北面,有三个墓,是日本人小野胜年等在一九四一年,发掘的十二号、十五号、十七号三个墓。现在还能看出点痕迹。最北面第二排也发掘了三个,据老乡们说:“是日本人第二次发掘的。(图版八(2)是最西面的一个)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他们一九四三年的简单报告,记出发掘了三个,实在是发掘了六个,不知道后来发掘的报告,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2)古城堡南梨园沟河西岸地区
从东区过河到西岸上是许家窑,窑北就是西区的汉墓群了。西区的汉墓较东区为多,同时分布地区,也较东区为长。西区墓群,从许家窑以北,到靳家窑以南,连续着有十五个墓(这个数字也不十分精确,因为最北是用望远镜看的)。封土最高的墓,是六公尺一寸。因为土质的疏松,所以山上流下来的山洪,历年冲刷,就把平地冲成许多断崖的土沟,几乎有十公尺上下的高,在这墓群的中央地带,有二
个东西横沟,现在已经冲破了四个墓,都是剩下了半面的封土(图版八(3)(4))。稍微靠北一点,有一个横沟,去年由冲破的一墓中,靳家窑老乡们,拾去许多陶壶,这次就捐赠了我们很多。据靳家窑的老乡们说,“凡是夏天雨水多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冲破了墓室,拾到了汉式的陶壶。”
(3)古城堡北二里外的地区
古城堡北,沿着去阳高的公路,二里地左右,路西稍偏三四十度的方向上,有八个汉墓。墓和墓的中间,距离很远,同时墓的附近,都是农田,如果不特意去看,很难认定是汉墓群。封土也不太高,和堡南汉墓的大小,都相差不多。
(4)古城堡东安家皂西的中间地区
从古城堡向东,一里多地,就是天镇县的安家皂界内,在安家皂村西北,连续着有九个汉墓,封土也都和堡南的一样高。只有一个靠西,接近古城堡。封土的上面,也有农田,仅可看出一个土岗,实在也是一个汉墓。(图版九)
3、古城堡汉墓的构造和遗物
(1)汉墓的形式和构造
古城堡的汉墓形式,是和广武一样的。因为关中北原上的汉陵,都是方形的,所以有人认为汉墓是方形的。小野胜年的阳高汉墓略报,在结论上,特别说汉代坟墓的通制,地上是方形的。阳高古城堡汉墓,和汉代其他坟墓一样,也是方形的。经我们这次的考察,所说方形的墓,实在觉得有问题,在几十个墓群中,我们并没有看见有方形的,有的一二面很直,那恐怕因为旁边是“耕田”的原故。
古城堡的汉墓构造,因为我们没有发掘,只有看“阳高汉墓调查略报”里的记录。据略报的记录说:三个墓室,完全是用木作成的,并且相当的大。
第十二号墓(耿婴墓)木椁长六公尺,宽二公尺五寸,高约一公尺四寸,天井上面的方木,直径是二公寸五分,入口的地方有两个门。
第十五号墓墓圹距地面八公尺,长五公尺一寸,宽二公尺三寸,高二公尺八寸,墓道宽一公尺七寸。圹内木椁长四公尺,宽一公尺八寸五分,高一公尺。天井用二公寸直径的方木。入口的地方也有两扇门。
第十七号墓墓圹距地表九公尺五寸,木椁东西六公尺一寸,南北二公尺七寸五分,高约一公尺五寸。上面是用宽四十五公分的木材,两侧是用十五公分的方木,纵列起来的。日本人发掘的三墓,完全是用木头作成的椁室。不过沟西区冲出的墓葬,一点木椁的痕迹都没有,或者也可能是一个土圹。
(2)汉墓出土的遗物
日本人发掘古城堡的汉墓,出土的器物颇多,有铜器、陶器、漆器、刺绣、五铢钱、绢布、木偶、玉器、玳瑁栉、铁器、玛瑙纽爪、织成锦、纱、带钩、墓镇、骨器、铅片、铜镜、薕、真棉、麻布、蓆、靴、鞋、竹栉、平瓦、砚、罗、缯、压胜钱、车马具等等。
我们这次到靳家窑勘察,经老乡们捐赠的陶壶十个。安家皂村民阎如捐赠了一个。留给阳高文化馆的两件,其余的还有九件。
A、大陶壶撇口、低领、圆腹、平底。口径十六公分三寸,腹直径二十八公分,底直径十六公分二厘。高二十六公分五厘。中腹有压入的三层平行带纹,下有磨光的刀削纹,上有磨光的镟纹。(第七图)
B、长颈陶壶圆撇口、斜直领、细颈、鼓腹、高底。高二十四公分七厘,口径十公分五厘。腹径十七公分五厘。底高三公分,内外有胡粉痕迹,可能有彩画。底有清晰的刀削纹。上有清楚的镟纹。
C、陶壶圆卷口、低颈、大腹、平底。高十九公分五厘,腹径二十一公分六厘。有清楚的镟纹及刀削纹。
D、大腹陶壶大圆口、低颈、鼓腹、平底。高十四公分四厘,腹径二十公分三厘,口径十四公分八厘,底径三公分。下面有刀削纹。口有破伤。
E、半高颈小壶撇口、薄领、半高颈、圆腹、平底。高十五公分五厘。下有刀削纹,腹有平行带纹两周,颈部的镟纹极为清楚。
F、小底低颈壶撇圆口、低颈、圆腹、平卷小底。高十六公分,下有磨光的刀削纹,上有镟纹。
G、小壶圆口、低颈、扁腹、平底。全部都有磨光的镟纹。底有刀削纹。
H、小陶壶撇口、斜直领、半高颈、圆腹、平卷底。和五号的壶形很相似。高十二公分四厘。全部都有磨光的镟纹。上口有破伤。
以上八件是靳家窑的老乡们,在梨园沟河西岸汉墓群中拾得冲破出土的陶器。
I、绳纹陶壶小口、低颈、大腹、平底。高二十六公分。下面磨光,看不出有刀削纹,从腹到颈完全是绳纹。(以上九件陶器参看图版十)
(四)从墓葬的型式构造和遗物推论广武古城堡汉墓的时代
广武古城堡的汉墓,要和其他地方的汉墓来比较,是没有什么显然不同的。我们要是分析来说:
1、封土广武古城堡的汉墓,都是有很高的封土。圆形,和朝鲜平壤大同江面上的乐浪遗址附近的汉墓,辽东半岛上的汉墓,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颜乌拉”(Noin—ula)地方,和汉同时匈奴人的墓,京包在线柴沟堡旁北沙城的汉墓,怀安西圪塔坡和旧怀安的汉墓,在外面封土上,大致都相同。虽然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当时封建时代,阶级划分的非常清楚,平民河官吏不同,大官和小官又不同。周礼春官冢人郑注,引汉律上说:“列侯坟高四尺,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是也。”一般小统治阶级的官僚地主,他们的坟,普通的是一丈五尺,汉书卷六十七朱云传,曾这样的说过。至于封建主——皇帝——的坟,从四丈五高到十四五丈高不等,所以封土的高低,也就不相同了。
封土的形制,因为关中北原上的汉陵,都是方形的,陪葬的墓,像杜陵旁皇帝的老婆王氏陵,也是方形的。所以日本人水野清一等,就把古城堡等地的汉墓,也强牵来说是方形的。实在封建主的陵墓,为表示他和一般人民德不同,是不惜最多的劳动力,而作出特殊的样式。我们不能拿统治阶级的人物,来衡量普通一般人物的。
2、木椁和砖石的比较
阳高古城堡的汉墓,已经发掘的是木椁。出土的遗物,也多是生活日用品。广武已冲破的汉墓,是以砖作成的墓室。现在我们要比较一下,自然可以得到一个约略的时代。汉代的木椁坟,非常的多。在史书上也有记载:据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上说:
“光薨,赐……偏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注: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如淳曰: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椁,柏黄肠题凑)”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后来董贤在汉刘欣之(哀帝)的时候,受封建主子的宠爱,令“将作”在义陵旁,作“偏房刚柏题凑。”所以汉旧仪上说:“梓宫柏黄肠题凑椁,而臣下或也僭用之。”因为当时统治阶级人物,随便剥取人民的财物和劳动力,所以不惜金钱力量,为他们死后,仍用大木来作起棺椁。
现在已经发掘的汉墓,在朝鲜平壤大同江面上一大部分,是木椁(像王盱墓彩箧塜等)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颜乌拉”地方,汉代匈奴人的墓,也是木椁。察哈尔省北沙城、旧怀安、怀安的汉墓,和一九一三——四年,广东南海发掘汉南越文王的墓,都是木椁作成的。这些地方汉墓出土的遗物,有正式年代的记载,多是在前汉中期以后,到后汉初。南越文王更早到刘彻(武帝)刘弗之(昭帝)的时代了。至于汉以前,洛阳金村,安徽寿县,湖南长沙,山西浑源等地的战国墓葬,也都是用木作成的。
广武的汉墓,是用砖砌成的。用砖作成椁室的汉墓,到是非常的多。辽东半岛上的营城子南山里汉墓,平壤大同江面上的汉墓,郑州金钱村,荣泽北城墙下的汉墓。甘肃张掖西城驿的汉墓,民勤县黄蒿井子的汉墓(这两个汉墓是作者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作铭先生发掘的,正式报告还没有写出。国学季刊七卷一号有作者的河西考古简报,内里略记一些,现在正印刷中。)河南南阳的汉墓,信阳擂鼓台的汉墓,宝鸡斗鸡台沟东区H8的汉墓,四川重庆“延光四年”的汉墓,以及洛阳各地人民,自己掘出的汉墓。这些砖墓的砖,有的是素砖,有的是“子母砖”,有的是砖边有各样花纹的砖,有的是长大的空心外面印花纹砖,有的是砖边有纪年的砖,或是有吉祥语句的砖。这些砖墓,从砖铭砖形来说,从墓内出土的器物来说,多半是属于后汉时代的。
3、以砖铭砖形来说旧日文献的记载,以我知道的,据隶绩上记载:汝伯宁砖文是:“建初三年(A.D.78)八月二十一日汝伯宁□万岁舍,大利善。”曹叔文砖文是:“建初七年(A.D.82)八月十三日,曹叔文作千岁署舍,命史后,子孙贵昌,□□未央大吉。”谢君砖文是:“元和三年(A.D.86)五月甲戍朔,谢君□造此墓。”又有:“建武二十八年(A.D.52)北宫卫令邯君千秋之宅。”的砖文。
现在掘出土的砖,像河南信阳擂鼓台汉墓的砖铭是“永元十一年(A.D.99)”。重庆雨田山汉墓是“延光四年(A.D.)”
这些砖铭的年代,都是后汉的时代,封建主的纪元。最早的建武二十八年,是西?纪元后五十二年。可证砖作墓室,不是汉代初期的作风。
砖的形体,以过去发现的汉砖来说,没有纹的素砖,尤其是阳关和广武南山轻而坚的汉砖,可能是早一点。到汉末六朝初期的砖,形体也大一点,火度也低一点,分量也就重一点。(敦煌发掘的六朝初期墓砖,重庆雨田山的墓砖就是这样)。至于子母砖,在发现汉墓的地方。多数有这样形的砖,不过斗鸡台东沟发现的子母砖,重庆雨田山汉墓的子母砖,是用作起劵的,张掖西城驿汉墓群,被马步青部队混乱掘出的墓砖,也有许多是子母形的,这样子母形的砖,斗鸡台是起劵用的,重庆也是起劵用的。用子母砖起劵作墓,时代可能比轻而坚的砖墓,略晚一点。
印上花纹的空心砖,这样形式,更复杂了。在砖的上面作成了各样几何纹,人物鸟兽等纹,和印上铭文的砖,应当是一个系统下来的。有铭文的砖,都是一世纪下半期,以至于二世纪开始有的。大型的空心印花纹砖,可能接近用石头作墓,或是有刻像石的墓室。那末把空心砖作墓室,是应当更晚一点了。
4、以出土的遗物来说
陶奁盖广武沟西汉墓出土的陶奁盖,它的形式和怀安汉墓出土的陶奁盖形式相同。营城子第二号墓的瓦器,也有这样的陶奁两个,不过陶盖上没有四杏叶纹就是了。所以广武出土的这个陶奁盖,可能晚于怀安的汉墓,早于营城子的汉墓,或者是同时。
彩画陶壶广武出土的彩画陶壶,以彩画来说,很像怀安的彩画陶壶;但是以样式来说,广武是钟形的,怀安是壶形的。广武的彩壶,也应当比怀安的晚。(参看第一图)
饕餮铺首陶壶这个陶壶,也是广武出土的。饕餮的样子很清楚,上下有双线纹。黑灰陶质,比斗鸡台A9墓的瓦壶,或者时间更早一点。因为斗鸡台A9墓那个壶铺首兽面,已经不成兽的形状了。(参看第二图)
此外,广武的淘器,多半有刀削纹,古城堡收集的淘器,还有绳纹的,有磨光的。刀削纹的淘器,应当是汉代后期的。
以上把汉代墓葬的型式和遗物,略作一个比较。我们现在可以得到不成熟的结论:就是说木椁的墓室是承袭了古制。像洛阳金村战国墓,寿阳李三孤堆楚墓,长沙的楚墓等等——也有例外,不能作为则例——都是木椁,前汉还承袭着战国的遗制。所以水经湘水注上说:“(魏)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足见木椁的制度是承袭着古制的。古城堡汉墓,日本人发掘过的是木椁,出土器物,又多是日用品,而不是“明器”,这次收集的陶器,又有绳纹瓮,可见是汉代前期的墓葬了。
广武已经发见的,是两个砖墓,砖的形制好像是早一点;但是配合起遗物来比较,在整个汉代四百多年中,应当是中期的初期墓葬。不过一个墓群中,不能以几个墓葬,作推断时代的标准,我们只有继续发掘,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
(五)为什么雁北一带有这么多的汉墓
雁北一带,就是内外长城的中间地带,这块地方,在勾注山北,桑乾河的流域上,从赵襄子侵略代国,杀代王后,就和匈奴帝国接触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打下了“林胡”“楼烦”,在雁北地带,设了雁门、代、云中等郡,驻重兵来维护既得的利益。秦汉的时候,国势一天天的膨大起来,对边境上的民族,不甘心受它的侵略,而想征服它。对方的匈奴帝国,是北方最强大的,最厉害的一个民族,常常要发展它侵略主义的政策。在这样两个大国国防政策的矛盾下,就要长长的发动战争。双方人民,就白白地为几个统治阶级的主子们牺牲了。
汉和匈奴中间,既然有了严重的矛盾,就要斗争,斗争的场所,主要的是双方国界中心的边境上;于是雁门、代郡、北地、上郡,就成为战争的中心。汉书匈奴传上说:“诸左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东,接秽貉朝鲜。右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氏羌。而单于庭,直代、云中,名有分地,逐水草移徙。”
所以汉和匈奴的战争,就以这三方向为中心点。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云中条引冀州图所说的入塞三道“自周秦汉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也。一道东北发向中山,经北下渔场,向白檀、辽西、历平冈,出庐龙塞,直向匈奴左地,即左贤王所理之处。一道西北,发自陇西,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历伊吾塞,匈奴右地,即右贤王所理之处。”
这三道出兵的路线,就是按照匈奴传上所说的三个重点。刘彻(武帝)以前,汉帝国,专向单于庭进攻,所以始终在失败。等刘彻作了皇帝,他对匈奴的战略,一方面用重兵,对付单于,一方面向东西出兵,断匈奴的左右臂。于是元狩三年,令霍去病出陇西到皋兰,又到居延。至于东面,是令张骞李广利出右北平,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是这样战略,是从此开端了。到元封二年出兵吕朝鲜,三年以朝鲜地,设乐浪、临屯、真番、玄搜四郡,和辽东辽西郡连成一线,对匈奴的防御政策就算成功了。
西面自从张骞通西域回来后,知道了西域诸国的情形。元狩三年以后,西边因昆贤王降,得到河西走廊一带地方。太初元年就命李广利率兵侵西域诸国,断匈奴的右臂。刘彻对付匈奴的战略,太初以后,是彻底成功了。所以正面的单于,从此渐渐弱下去,完成汉帝国防御的政策。
汉帝国和匈奴战争的中路,是雁门、云中、代三郡。代郡是紧连着上谷郡,再东是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以现在的地方对照一下,雁北是雁门郡和代郡的西部;察哈尔省察南行署的地方,是代郡东部和上谷郡的全部;北京以北和冀东一带,是渔阳郡,右北平郡,和辽西郡的西部。如果行军的时候,出右北平是要走河北大平原。出雁门代郡,一定要出今天的雁门关,然后向东到察南蔚县怀来一带。
今天出雁门关,到勾注山脚下,就是广武。从广武往东的大路,是沿着山北和桑干河南的。一条路是从广武,经故驿村(辽的河阴县、金的忠州城)沿草垛山往东,一直走到浑源县,再往东经广灵到蔚县。这条路线,现在不算是通行的大道。一条路是从广武到山阴旧县城(现在县治移到岱岳镇),经应县,沿桑干河,过浑源县的北山,到古城堡;再往东经阳原到壶流河(汉的祁夷水),往北可以到怀安,往东可以到涿鹿。这是雁门关外往东的大路。往北的大路:一条是从广武往西北,经马邑到右玉。(汉时善无县在右玉境内),一条从广武往北偏东,经岱岳怀仁到大同。
汉时的雁门郡郡治,前汉在善无县,后汉在阴馆县,三国以后,就进入雁门关,南移到广武县。代郡郡治,前汉在壶流河、桑干河会合的南岸桑干县。后汉移到现在阳高境内的高柳县。当时汉帝国防匈奴的重兵,屯在勾注山南北。史记卷九十九刘敬传上说: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围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踰勾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置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迺妄言沮吾军,械击敬广武’”。
又夏侯婴传上也说:“婴从击胡骑勾注北,大破之。”又汉文帝纪后六年条上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勾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
足证当时虽有许多郡县在勾注山北,但是汉帝国在中路的边境,似乎作战就在这一带的郡县内。而匈奴的兵,是不能南越雁门的,直到后汉中期以后,等于放弃雁门代郡给鲜卑人。根本就不出勾注山北,所以魏志明帝纪青龙元年条上说:“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并州刺史毕轨表,辄出军,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帝省表……促勅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勾注也。”
到牵招,作雁门太守的时候,驻在关内广武,为防御鲜卑,在陉北缮治故上(疑为下字譌)舘城,屯戍重兵,很为当时当地人所钦佩。就好像是在勾注山北屯重兵,是例外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勾注山北,是汉代四百年内,作战的重地。
前段已经说过,雁门郡的郡治,前汉在善无县,后汉在阴舘县。阴舘县,就是现在朔县的下关城,离广武才十五里路。出雁门关必须经过广武,广武在勾注山脚下,心是汉帝国驻重兵的地方。那末北方国防上的重要人物,或是当地土著,或是外来戍守者,死了以后,都可以葬在驻重兵的地方,今天的广武城北一带。
代郡郡治,前汉在桑干县,后汉在高柳县,高柳桑干是阴舘以北肚饿重要军事基地,后汉书上记载在高柳县作战的次数很多。卷五十王霸传上说:“(建武)九年,霸与吴汉,及横野大将军王常,建义大将军朱祜,破奸将军侯进等五万余人,击卢芳将贾览闵堪于高柳。”
又光武帝纪建武十五年条上说:“十二日卢芳自匈奴入居高柳。”
又马援传上说:“明年(建武二十一年)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乌桓候者,见汉军至,虏遂散去。”等到灵帝熹平五年的时候,也曾派“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晏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可见高柳是代郡重要军事基地,汉帝国的军事上人物,也不减于雁门郡的。所以这一带的人物,死了以后,可能都葬在道人县旁,今天的古城堡。
雁门、代两郡,是汉帝国和匈奴帝国,斗争尖锐的地方。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地方,军事上、政治上的官僚地主阶级人们,可能比其他地方的多。因此广武、李庄、古城堡、蔚县的代王城、张家庄。旧怀安、怀安的四圪塔坡、柒沟堡的北沙城,天镇的师家梁,都有汉墓的遗迹。(第八图)如果要了解汉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北方系的物质文化,那末这一带汉墓是必须发掘的。
(六)结论
这次雁北文物勘察团的勘察工作,虽然没有作大规模的发掘,那是很多客观条件限制我们不能作到的。我们觉得广武汉墓的发见,是一件最痛快的事。虽然我们仅看到已经塌的墓葬,是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出土文物。但是,从汉刘邦起,到晋司马炎止,中间四百七十一年得时光,汉帝国和北方民族,始终在斗争中。尤其是后汉中期以后,匈奴衰落,鲜卑乌丸接着起来占据雁门、代郡以北的各地方。勾注山以北,几乎等于放弃。二百多个墓群,也不必都是汉人的。假设能有北方民族的坟墓,岂不是在中国考古学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收获吗?本篇简报的内容,随时蒙宿白先生和我商讨,插图是刘慧达同志替我画出的,我一同在这里致最崇高的敬意。
一九五○年九月十七日写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室
圖版一
圖版二
圖版三
圖版四
圖版五
圖版六
圖版七
圖版八
圖版九
圖版十
白癜风诊疗体系白癜风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