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馀国学百度百科
《兰陵王·柳》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一百三十字,分三段。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烟:薄雾。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弄:飘拂。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故国:指故乡。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柔条:柳枝。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又:又逢。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离席:饯别的宴会。“梨花”句: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迢递:遥远。驿:驿站。“望人”句:因被送者离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凄恻:悲伤。渐:正当。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波回旋。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岑寂:冷清寂寞。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全词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伎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文学赏析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此时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就接不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难以忘怀。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其实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毛开: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樵隐笔录》)
陈廷焯: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如兰陵王云:“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二语,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见几番,浮水飘绵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恨,是其法密处。故下文接云:“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久客淹留之感,和盘托出。他手至此,以下便直书愤懑矣,美成则不然。“闲寻旧踪迹”二叠,无一语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约略点缀,更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遥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白雨斋词话》)
谭献:已是磨杵成针手段,用笔欲落不落,“愁一箭风快”等句之喷醒,非玉田所知。“斜阳冉冉春无极”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谭评词辨》)
相关链接
一、糖果人生推荐读书书目合集(年4月-00年4月)
二、《宋词三百首》
1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钱惟演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4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5千秋岁·数声鶗鴂.张先
6菩萨蛮·晏几道7醉垂鞭·张先
8一丛花·张先
9天仙子.张先10青门引·张先
1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
1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
14清平乐·金风细细.晏殊
15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晏殊
16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晏殊
17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晏殊
18踏莎行·祖席离歌·晏殊
19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
0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晏殊
1凤箫吟·锁离愁·韩縝
木兰花·春景·宋祁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
4诉衷情·眉意·欧阳修
5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6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7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欧阳修
8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欧阳修
9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
0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欧阳修
1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曲玉管·陇首云飞.宋代: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4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5采莲令·月华收·柳永
6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柳永
7定风波·自春来·柳永
8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柳永
9戚氏·晚秋天·柳永
40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柳永
41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柳永
4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柳永
44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
45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46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
47清平乐·春晚·王安国
48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49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晏几道
50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晏几道
51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
5生查子·关山魂梦长·晏几道
5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晏几道
54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晏几道
55清平乐·留人不住·晏几道
56《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晏几道
57《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晏几道
58《六幺令·绿阴春尽》·晏几道
59《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晏几道
60《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晏几道
61《留春令·画屏天畔》·晏几道
6《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晏几道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6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65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苏轼
66洞仙歌·冰肌玉骨·苏轼
6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68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苏轼
69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
7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7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7《贺新郎·夏景》·苏轼
7《望海潮·洛阳怀古》·秦观
74《八六子·倚危亭》·秦观
75《满庭芳·山抹微云》·秦观
76《满庭芳·晓色云开》·秦观
77《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秦观
78《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秦观
79《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秦观
80《绿头鸭·咏月》·晁元礼
81《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赵令畤
8《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赵令畤
8《清平乐·春风依旧》·赵令畤
84《水龙吟·次歆林圣予惜春》·晁补之
85《忆少年·别历下》·晁补之
86《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补之
87《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晁冲之
88《虞美人·寄公度》·舒亶
89《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朱服
90《惜分飞·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毛滂
91《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陈克
9《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陈克
9《洞仙歌·雪云散尽》·李元膺
94《青门饮·寄宠人》·时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