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摄协你被三分构图法洗脑了吗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359066.html

不论对于初学者还是“老法师”喜欢摄影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三分构图法”

这种按照分割线划分图片重点,将被摄主体放到图中4个点(所谓最吸睛的点)的构图法则,一直被我们奉为经典和拍摄准则,但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准则”真的就是值得一直遵守的吗?

TavisLeafGlover

是一位美国夏威夷的摄影师,同时也是一名美术老师,

他最近就对三分法发起了挑战!

“像许多摄影师一样,我被三分构图法洗了脑!”

我是一名摄影师,也是一名画家,我尝试去创作出令我感到自豪的作品并把它分享给世界。但是,有件事情从一开始就使我感到困扰,那就是三分构图法。

因此我想进一步弄清楚三分法,这个在我们刚尝试创作时就被灌输的、并在此之后长久影响着我们构图习惯的法则。

(达芬奇、布格罗、德加和鲁本斯的画作)

没有构图,艺术就不存在。但当只使用三分法来引导你的构图时,你等于走进了穷巷,等待着假以时日被那些极其平庸的艺术满怀恶意地收入其阵营……这话听着也许刺耳,但…确实如此。

经验告诉我,人们不喜欢规则,当然也就不会愿意去遵循它。他们一再重复那句老话: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或者“学习规则很重要,但随后要学会去打破它。”

“规则”这个词从某个层面看有着消极的涵义,但我努力想去证明的并不是它们需要被打破。规则是从人们过往的知识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规范,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选择把它融进你的艺术里。这是选择之一,就是这么简单。

误区之1:“三分法构图使画面悦目”

为了推翻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弄清楚是什么使得画面悦目,我可以向你保证,那绝对不是因为把主体放在三分线交叉点上那么简单。

使得画面悦目的方法是恰当应用你的构图技巧,让观者能清楚地“读”出你的照片、你的主体,不会因受到其他元素的过多干扰、或那些因缺乏层次引起的“创意十足”的混乱感而分散注意力。那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首先需要明白,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感知和理解图像刺激的。为此可以借用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如图形-背景关系(FGR)。清晰地从背景中分离出主体,能让人更明确地把注意力放在主体上。

或者可以使用连续性法则,这让我们能够利用数个物体串起一条连贯的藤蔓线。

(埃德加·德加的这幅作品显示了藤蔓线条)

我们甚至能制造一个最大强对比度区域,来引导读者把它们的视线集中在主体上。

(DavidBellemere摄)

误区之2:“专业摄影师都用它”

另一个关于三分法的误区是“专业摄影师都使用它”。安妮·莱博维茨无疑是专业摄影师,更是我们这时代最出色的摄影师之一。下面让我们以她的一张照片为例,简单用三分线划分一下,看看她是否也遵循着这个法则。

(安妮·莱博维茨摄)

(壁炉的位置符合三分法则)

我们能看到壁炉的位置完美地符合了三分构图法,呃,我想她确实应用了这个法则……

但是!再看看她是如何安排模特的位置的?

只有垂直线和平行线辅助时,我们能否看出她是如何做出了如此完美的构图?我接下来做了什么?我们能看到一些模特确实放在三分线上,但是又该如何安排她们的手臂、腿、裙子和目光呢?这就要说到动态对称了。

(一个根号4矩形能够再分成四个根号4矩形)

为了能精确地安排模特和构图,安妮使用了动态对称,这主要是一种精巧的网格系统。

(完整的网格系统展示)

简单来说,网格系统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摄影构图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对角线、垂直线和平行线来帮助我们在图像中创造出节奏感和整体感。无论是油画、摄影还是雕塑,动态对称网格都对其适用。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解释这个系统,但别忘了这篇文章主要目的!还是先回到三分法上吧——这个我们都被洗脑认为是真理、然而却是掺了水分的规则。

误区之3:“三分法更抓人眼球”

(TavisLeafGlover摄)

如果对格式塔心里学的另一个定律——连续性律有所了解的话,那会找到一些更能够引领观众视线、并创造出照片韵律和整体感的方法。其中最让人赏心悦目的就是藤蔓线。

(TavisLeafGlover摄)

把这样一个曲线元素融入到你的作品里,可以在画面中营造出漂

亮动感的韵律感。大师级的摄影师和画家们广泛地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这一方法。

(梵高的这幅画展现了美丽的藤蔓线)

另一个用于创造韵律感的技巧是巧合性律。这代表,边缘线,即便是被打破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连结的倾向,于是这能看似巧合地联结起各种元素,在上下或左右之间的空间中创造出韵律感。

当提到“引导线”时,你可能会认为这就是一条可见的实线,然而并不。它也许是被分割破坏、被隐藏的线,但能像魔术一样引导我们的思维去缝补上这个裂缝,让观众主动补全了“引导线”。

(卡拉瓦乔的这幅作品说明了他是如何通过了解巧合性来隐藏他的线的)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妮利用模特的肢体构建起来的边缘线关系。

(安妮·莱博维茨的这张照片应用了巧合性)

我们还能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布格罗这幅有着复杂构图的作品中看到这种巧合性定律的运用。

(达芬奇和布格罗的作品都展示了巧合性的运用)

误区之4:“主体不能放在中心”

首先,是谁规定了把主体放在画面中间就是不好的?为什么我们要听凭盲目地相信这样的话呢?

(TavisLeafGlover摄)

(TavisLeafGlover摄)

格式塔心理学里有一个定律叫对称律,这主要是说,人们总是尝试在视觉刺激里寻找画面的平衡感。所以如果我们运用三分法,把主体放在远离中心的位置,那么我们就需要另一个“陪体”来帮助我们平衡画面。如果没有了这个陪体,那么这张照片就会有一个糟糕的平衡和构图。

(“没有陪体!”TavisLeafGlover摄)

照片中存在着垂直方向的平衡(我把这称做“呼吸空间”)和水平方向的平衡(我把这称做“凝视方向”),我们必须懂得怎样去控制这两种平衡,来得到完全平衡的构图。

(布格罗的油画展现出水平中线从顶部到底部之间精确的平衡)

(德加的这幅画显示出垂直中线左右两侧精确的平衡)

这是我拍摄的一张照片,主体在这张照片中位于中央,但画面整体的确得到了恰当的平衡,因为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平衡都被考虑到了。

(TavisLeafGlover摄。显示出水平和垂直空间的平衡)

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完全把三分法在我构图设想中留下的坏影响清除掉,此前我总是不是把主体放在这一边,就是放在那一边,而完全没有把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TavisLeafGlover在学习设计和格式塔理论之前的摄影作品)

误区之5:“三分法是一张好照片的基础”

我们已经说到了能构建出画面精确平衡的对称律,但我们并未提到,三分法是如何产生不必要的负空间的。如果我们不考虑画面整体,只简单地把主体放在其中一个三分交汇点上,那么在照片另一侧就缺少了重要的陪体,而留下了大片转移观众注意力的负空间区域。

(照片显示了三分法如何创造出了不需要的负空间)

负空间有时能充当恰当的留白,用以营造隔离感和孤独感,但如果不能精妙地运用,照片就会略显稚嫩。

(“利用留白来描绘隔离感和孤独感”GregoryCrewdson利用留白来阐述他的故事。)

误区之6:“三分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很好的起点”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三分法只把我引到了一个死胡同。我最初把三分法看作是一个革命性的理论,并且对入门的摄影师们鼓吹它的作用。

但随后我发现自己只是处在一个平台期。由于一直遵从于三分法,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怎样合适地构图。

“学习设计的瓶颈”:学习三分构图法→→→三分构图法的瓶颈→→→学习设计技术→→→大师级别

如果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一开始不是以三分法而是以动态对称网格进行创作,他们将能在以后的创作中通过调整模特的姿势或变换笔触,充分体会到对角线对构建韵律所带来的好处。因为在动态对称网格里,矩形中已有的对角线构成了“场域”,场域会对你使用的画面线条所指的方向有所限制,方向的数量不能过多——这可不是自行车轮上的辐条——而通过场域可以创造出更有力量的构图。

(布格罗的绘画展现出他是如何使用网格系统来让人体姿势形成一种韵律感。)

误区之7:“文艺复兴或者希腊的艺术家们创造出了三分法则

三分法最初记载于Smith的一本书中(约年),但如果你看一眼他的照片,会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师。

如果达芬奇听到有人说他用三分构图法的话,他会气的从坟墓里爬出来。他在他作品中投入的大量的训练、研究和实践,却有人仅仅简单地将其淡化为三分法?没门儿!

达芬奇和其他艺术大师,包括古希腊人,都运用了动态对称、黄金分割和其他设计手法,例如花纹、场域、巧合、辐射线、图形-背景关系、椭圆元素和包围关系。

(布格罗的画展现了不同的设计手法)

误区之8:“人类的目光自然地落在交叉点上”

(按三分法放置的树和地平线)

我真希望拍照能这么简单。把你的主体放到三分交汇点上,然后“嘭”,你就自然而然地控制了观众的目光。哪有这么快!为什么不考虑一下,事实上我们的目光只是被高对比度的区域所牵引过去了呢?

当我们的主体是画面中对比最大的区域——无论它处在哪一个位置上,难道我们不都是首先注意到它吗?

(TavisLeafGlover摄。最大对比区域和陪体)

另一种吸引我们的眼睛的东西我把它叫做边缘闪烁。这指的是在边缘附近的高对比度元素,它能使人大大地从主体上分散注意力。制造富有层次的画面对比,并摆脱边缘闪烁的干扰,有助于引领观众的视线更好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yy/6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