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初,中考成绩出炉了。看了下成绩,年级八个普通班里,我的两个班一个排第二、一个排第三。这两个班是九年级接手,虽然说是重新分了班,班与班的实力相差无几,但是我收集了学生七八年级的期末成绩,统计发现这两个班弱的不行。
班级排名由最后一行的“综合分数”决定,而“综合分数”由平均分、高分率、优秀率和及格率四个指标加权平均得到。从上图看,对普通班来讲,高分率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从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看,除了5班的优秀率有几次比较顺眼以外,两个班还真没什么亮点,尤其是6班,基本上是倒数的水平了。
九年级也统考了几次,两个班的成绩也是平平,一个学期过去,期末考试一个班第五,另一个班第七,妥妥地属于倒数的行列。到了第二学期,两个班也没见有起色。六月初的区限时训练,一个班第六,另一个班第七,那时我已经做好年级垫底的心理准备了。不料,后来的区适应性训练,两个班奇迹般地冲到了第一第二,看到成绩我都不敢相信!
然后,就是现在中考了,而且还是第二第三,这样的进步也算是个小小的逆袭吧!
这一学期我做了什么正确的事情,让逆袭实现了呢?如果再给两个这样基础的班级,我还能实现这样的逆袭吗?要想找到答案,或许得来一次系统的复盘。
复盘就是在头脑中把做过的某件事重新“过”一遍,进而提升能力。这里的“过”,包括回顾过程、反思原因和探究规律三个基本动作。复盘的目的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或快速反应。
比如有一天突然肚子疼,我们在处理的同时,会回想自己在这之前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反思是什么让自己肚子疼,然后得出规律,比如空腹喝牛奶会导致肚子疼。这时,我们对牛奶的认识就多了一分,以后肚子饿时,看到牛奶就不会立马喝,而是找个面包什么的一块吃。
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用成绩复盘自己的教学?
1.回顾目标
复盘的第一步,是回归初心,问问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的老师无欲无求,教到怎样就怎样,如此佛系的确会过得舒服,可是学生容易被耽误;有的老师一来就奔着年级第一去,不拿第一就睡不着,有这样的霸气当然好,可是排名不是老师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如果学生没实力,对手很强大,盲目努力只会累了自己。
对于成绩,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学生的实力水平,然后帮助学生不断地突破极限。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据来评估学生在成绩上的实力水平,那就是历次统考成绩的中位数,不妨称为“统考中位”。
比如一个学生五次统考分别考了78分、79分、83分、87分和92分,中位数是83分,那他的成绩实力就是83分左右。我们也可以保守一些,只看十位数,那他的实力就是80分左右。
用统考成绩的中位数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它能摆脱极值对评估的影响,不会因为学生某一次考好就盲目乐观,也不会因为学生某一次考砸就消极悲观;另一个是它能跟随学生的发挥动态变化,如果每一次成绩都能超过统考中位,那么更新后,统考中位也会跟着提高,否则它会跟着下滑,这样能反映学生的进步或退步。
有的老师担心工作量大,其实操作并不复杂。只需要Excel收集统考成绩,用一下MEDIAN函数,就能得出每个学生的统考中位,十分方便。
从这个意义看,我们在成绩上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在每一次的统考中,考出比自己的统考中位更高的分数。为了与排名的核心指标接轨,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在成绩上分优秀、及格、中间与后进四个层次。
2.评估结果
复盘的第二步,是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差距。
理想的情况,是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成绩实力有提升,而且还能在这次中考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对比两个结果,一个是实力的提升,另一个是中考的发挥。
上一步做好的话,这一步会很轻松。来看数据。
先看图中大表黑色方框的部分,“期初中位”是学生七年级和八年级共4次期末成绩的中位数,“期末中位”是学生中考前共8次统考成绩的中位数,“9下中考”是学生的中考成绩。“实力分层”是根据学生“期末中位”,以96分为优秀、72分为及格、还有48分为后进的标准,把学生分为优秀、及格、中间、后进四个层次;把“期末中位”和“期初中位”的十位数相减,就能得出学生的实力是提升、维持还是下滑,即“实力评价”;把“9下中考”和“期末中位”的十位数相减,就能得出学生本次中考的发挥是超常、正常还是失常,即“发挥评价”。
再来看右边的四个小表。
从第一个小表“实力评价”看,经过一年的教学,两个班有19人的成绩实力提升,有60人的成绩实力依然维持,还有18人的成绩实力出现下滑。结合第二个小表“实力分层”看,5班在成绩实力上,应该有2人优秀、17人及格、13人中间、以及16人后进;而6班在成绩实力上,暂没发现优秀、有15人及格、15人中间、以及19人后进。
从第三个小表“发挥评价”看,本次中考,两个班有14人超常发挥,有44人正常发挥,还有39人发挥失常。这对两个班的实力分层有多大影响呢?结合第四个小表“中考分层”看,5班的优秀没了、及格少了2人、中间倒是多了4人、后进不变;而6班的优秀依旧没有,及格少了2人、中间多了3人、后进还少了1人。
看来,两个班在这次中考能冲到第二第三,不是学生突然发威,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班没考出原有的水平。
如果想知道这些变化的数据,对应的是哪些学生,就回到大表进行查找。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3.分析原因
回顾了目的,比对了结果,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从中发现问题,试着找出背后的原因。
先看中考的发挥情况。中考成绩就是一个分数,它是学生在限定的考点和限定的时间内,解决限定的数学题获得的。因此,能直接影响中考发挥水平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试题的难度,另一个是心态的调整。
①试题的难度
我找到了中考试题,自己先做一遍,接着,结合对学生实力的了解,试题保守地分成三个档次。平时常见、难度又不大的,划为1档题,大概有56分;平时见得不多,但是难度还是不大的,划为2档题,大概有22分;剩下的43分就是难度大的,划为3档题。
对后进层来说,能否突破低分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这56分的1档题;对及格层来说,能否及格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这77分的1档题和2档题;对成绩还行的几个大佬级学生来说,能否冲上优秀,就看43分的3档题能争取多少了。
②心态的调整
中考数学那天,没听说有哪个学生身体不适;另外,今年的考场全都装了空调,想想都觉得爽,所以考试的环境应该不会对学生的心态有什么消极的影响,如果心态还不好,很可能是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问题了。
看图中的数据,对比“发挥评价”和“实力分层”两列,我有3个发现:
第一,超常发挥的学生中,中间层和后进层占了绝大多数。这里的中间层都是实力接近70分的,而且这次中考也都冲上了70分,估计是抓住了关键的77分;而后进层的成绩在56分以内,估计是在56分的1档题上努力了一把。5班的小罗和6班的小黄,前者实力56分,后者实力66分,这次都冲进了及格的行列,绝对是一个励志的大惊喜!
第二,发挥正常的学生,无论哪个层次,“9下中考”都与“期末中位”很接近,看来心态都不错。
第三,发挥失常的学生中,及格层和中间层倒是占了大多数。这里的及格层分数都在70分附近,中间层分数都在50分附近,可能是心态没调整过来,导致1档题和2档题没有做好。其中,5班的小赫和6班的小冯,前者实力99分,后者实力94分,距离优秀也就一步之遥,但这次中考出来,两人的分数都是80左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另外,还有9个实力在72分以上的学生,这次没能考到及格,实在可惜。
再来看实力的提升情况。
学生的实力源自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直接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师的教,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另一个是学生的学,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先说说我吧。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备课组讨论的结果,没有什么额外的补充。至于教学过程,除了大家都有的常规操作,我自己做了三个较大的改变:一是讲解习题时,先和学生强调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