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不想学习,想做游戏主播,真想给他两下

点击上方「凡间人语」→右上角→「...」→设为星标阅读每次推送,让我们一起目人间辛欢NO:5ps:叔叔家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就学习不太好,脑子不笨,甚至还有点小聪明,但从来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最后家里花钱勉强进了高中。他常常晚上和班里的“公子哥儿”一块去网吧通宵打游戏。前段日子,他的一句话终于说出了原因:“我不想读书了,我觉得读书没有用,我想去当个游戏主播。”有几天,“学历到底有用吗”这个话题又登上微博热搜,这引起我的又一轮思考,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这个话题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断过。科举人才选拔制度让无数学子,能寒窗苦读打破阶级,高考和考研读博又是现代社会知识化的主流,“读书无用论”却一直有人吹捧。那么学历真的有用吗?读书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吹捧“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你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要给我打工?女孩子早晚都要嫁人,干脆就不要读书了。以上这些话绝大多数都会出现在那些“唯金钱论”的人口中,更有甚者,也会将这件事上升到性别。时代在更换模式发展,想要一穷二白,白手起家,没有知识作为基础,仅仅依靠体力发家致富的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会有人吹捧“读书无用论”,我想“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在生活中,往往有人看到的是高学历低成就和高成就低学历的例子,却忽略了绝大部分的高学历高成就和低学历低成就的案例。这种现象和正态分布的模型十分相像,中间的占据绝大多数,而两边的极端则无限的逼近于零。相对于那些“没有文化也能发大财”“读了博士不也是工资就那么一点儿”的极少案例。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那些付出和努力成正比的人,摆脱“幸存者偏差”这种穷人思维,才不会变成所谓的“杠精”,才能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学历到底有没有用?对于一个三观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的高中生来说,觉得读书没有意义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虽然,他也可以在未来选择自己所想去的职业,但是在没有学历加持的情况下,这一步会非常的难走,或者根本走不通。关于学历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互怼场面,考研名师张雪峰在《演说家》中怒怼马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能力很重要,但是那些世界强企业不会到一个普通大学去招聘”。这是张雪峰亲自经历的社会现实,马丁随后接着反驳,他认为一个人是可以在工作中锻炼出自己的能力的。张雪峰紧紧跟上:“所以你的企业不是世界强!”时代的发展导致当今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历不是万能的,但是在如今的这个社会,没有学历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这些年考研人数节节攀升,著名企业HR在招人时非名校毕业生的简历看都不看,在一个不了解你的时候,学历是你第一张名片。可能有人会说比尔盖茨中途退学,北大的毕业生还不是去卖了猪肉,韩寒不也是辍学写作吗?在这些少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盖茨读的是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并且他在准备辍学之前就已经注册了微软商标;去卖猪肉的毕业生是北大的;韩寒在上初中时就已经发表文章,高一就已经拿到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没有三分三,谁敢上梁山?那些决定放弃学历的人,都是做了一番权衡的。而能够做权衡的背后,是已经对辍学这件事情窥见全貌,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以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这种闪光点能够放大,成为自己将来谋生做大的利器。(大佬饭局)学历对于我们来说究竟重不重要,是在思维能力健全,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无法判断,那就先试着走下去,一个在自己的领域里深度挖掘,拥有学历并且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最终都不会混的太差。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终究无法生搬硬套到你的身上,最可怕的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选择不负责,还怪罪社会怎么了。读书究竟有何意义?龙应台曾写给儿子安德烈这样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脚步无法到达更多地方的时候,读书可以让你的思想先到达这个地方,平淡的日子里,书籍无疑是很多人的精神食粮。在诗词大会中获奖的外卖小哥雷海战胜北大才子彭敏夺得冠军,送外卖单调的日子里,他总是在坚守着自己对诗词的那份热爱。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岁月游走,也丝毫不减去心的年轻。对于一个平凡人,总得在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中,找到一点精神支撑和改变生活的途径。能够用书籍当中的知识化为心中温柔的力量,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人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记得杨绛先生在写给一个年轻人的回信中说到,“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无论我们的年龄处在人生的哪一个节点上,都应该知道人始终处于一个无知的状态中。我们最终应该谈论的不再是学历和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拒绝人类历史上种种乌托邦的诱惑。抵制这种诱惑的方法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去把自己放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认识理性当中的有限。不断地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一场疫情就已经让我们看透了知识的力量究竟有多重要。医生利用专业知识救死扶伤,艺术家用艺术作品描摹感动,新闻报道以笔书写人间温暖和人性善恶……这些都是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地学习深挖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之所以不用庞杂而用复杂来形容是因为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相互关联。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该如何让以自己为圆心,以联系为半径的圆,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之中行走?方法是:先以读书修心,伴以实践践行,保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状态,向每一天的消极发起进攻。不读书凭什么搞大钱拿情怀吗?-End-撰稿:追风的大脑斧排版:凡间店小二图片:来自网络(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fb/4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