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捡拾记忆的人他收集着散落的民国课本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看着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天做着机械的作业,一周十几节的课外补习。

看上去英语、演讲、绘画、舞蹈、钢琴等等学一大堆,但孩子的稚气、欢乐却少之又少,一个个都成了成年人的“缩小版”。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家长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和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为教育寻一个出路: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探索者们在找教育的新出口,民国老课本的出现,带来一种启示。

他是邓康延,是位媒体人。

在一次拍摄期间,在旧书市场偶遇了民国老课本,他被打动了。他深感珍贵,感觉触到了丝丝缕缕民国传承下来的人文关怀与历尽数千年的文化根脉。从此,他开始了对民国文化的探索。他跑遍大江南北收集了上千册民国课本,越发感觉到那个温润如玉的文字里传递着的美好的人文情感。

“我想做的就是如何去深入了解我们这片土地,就像做地质剖面一样做一个人文剖面。”

收集的老课本中看到胡适、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张元济、梅贻琦、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等这样的大家和知名学者编写的小学课本内容,他们用孩子的视角、简洁明朗的文字,传达着厚重的爱、深沉的思考和人性关怀。

回到民国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认识,“教育是慈善的,不是盈利的,所以教育家应该在人群中而非讲堂里讲学。”

“小窗外,有梅树,方开花。我欲折之;干大枝高,手攀不及。母谓我曰:此树乃十余年前汝父所种。比汝大数岁,故甚高也。”

短短几句话是通过描写小窗外的梅树来叙述一种家族的根系和关系,叙述一种亲情外在的具像载体,家人有树、人心有根。每次读到这里有点淡淡的忧伤,正是这些描写情感的细节,带给我们丰富的体会。尽管不是我们亲眼见到的,但是那些场景却宛如在眼前。这比起空洞重复地说“爱”、说“梦”要含蓄、实在和有力得多。

大学者编小课本,文字平实而敦厚,是蹲下来看着孩子眼睛去说话的。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子,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白描的语言,熟悉的场景,没有渲染,却让人从中感受到母爱的温度。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别看这是篇极简短的文字。它由叶圣陶编文,丰子恺插图。最后一句突然逆转,最后这只羊像一位哲学家、艺术家。这课文里流淌着民国的审美和情趣,换个角度看,又可以看到孩子以及羊的稚拙天成。

“开学了,我们选级长,谁得的票最多,谁就当选。”

简简单单的公平。

“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出。”

在侵略者入侵的年代,短短一小段,写出了共御外辱的坚定。

说到美育,蔡元培先生甚至想用美育来替代宗教,可见民国对于美育的重视。

这是丰子恺的画。乡村学校的音乐课,老先生穿着长袍,拉着二胡,悠然自得;孩子们唱歌是见嘴不见眼;窗外的柳树已经发芽了。从图里听得到欢乐的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的乡村就是这样的。

泛黄的纸页上站着童年的民国,栩栩如生,气息亲和,这些民国时期学生们摸过的老课文体温仍在。

“大树垂枝,保我赤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母亲保护她的孩子。没有面部刻画,却看得出惴惴不安、无助和坚强。

“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

伫立水边的人的哲学思考与境界。

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水、亭子和老人,有着开阔、悠远的意境。

山水脉脉,马蹄哒哒。一人一马踏着冬日,悠然自在地走过。

不管是齐白石,还是丰子恺,他们去描绘这种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寥寥数笔,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情境、生活的意味。

中国的画就是一个意境,实际上它和哲学、艺术、东方的审美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和咱们的汉字、书法、唐诗宋词的表达是息息相关的。民国老课本点滴之间把中国的传统和中国的美学都能贯穿进去。

邓康延还找到了民国先生的教科书。这是其中一则写的是“天地日月”,但是给老师的教案中规定很长很长。其中除了怎么样去讲述,有一点最重要,说千万不要引申开说天文地理,九大行星,一定不能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幼儿园甚至已经用小学三年级的方法在教育,小学六年级已经用中学的方法在教育,中学已经用大学的方法在教育了。他们总感觉好像来不及了,好像整个民族已经坐上了动车,要加速了。

他找到了李叔同先生的歌《早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民国的美术音乐都体现了一种让人很快切入进去的意境,这就为什么我们抗战的将士可以凭栏远望的时候长吼一句“好山河”。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铺开一个人的命运。”邓康延相信,教育是一项很美很温暖的大业,它朝向人生命的内里,成为知冷暖的皮肤,识明暗的眼睛,辨善恶的心灵。

“不管去学校的路有多远,童年都要背起书包;不管教育改革的路有多险,今天都得去攀援。”因此,他也发出这样的请求:“不懂、不爱、不愿献身教育的人,请离开。”

他从民国时期挑出十位先生,做了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先生》。

这些记忆或许离我们远去好久,但读来仍然心头一热,眼里泛泪。这个捡拾记忆的人,带我们重回那个儒雅、温和的民国。

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心底的良善。而真正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z/4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