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位于前方不戴眼镜的白衣少年为作者本人)
《大学》、《中庸》本为《礼记》(大戴礼记)中之篇目,其被单独抽检出来,同《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始自南宋淳熙年间,而被“悬为令甲”,则始于元朝延祐年恢复科举考试时。《礼记》大致成书于先秦,自先秦以降,历代为《礼记》作传注疏者,不胜枚举。今借助前人智慧,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及《补正》三种目录学著作,遂将清季以前,关涉《大学》篇章的各书目主要版本,搜检罗列如下。
由于工具有限,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编》有关内容,暂未收入;又因《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等相关书目,其所存篇目或佚失、或不易搜检,故而亦不予录入。今为篇幅所限,故简缩内容,对《提要》中书目仅述其大概,若要深入了解具体内容,如作者、版本源流等等,还须仔细翻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原书。
此篇目乃急就章,与古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要求,其间差距不止千里、万里。此篇仅为阅读《大学章句》时,做一参考。学识浅薄、读书亦少,斗胆成篇,还望各位师友随时增添书目于其中,以补此篇目之不足。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主编
(一)四书类
1.《大学章句》一卷,(宋)朱熹撰。
《大学》古本为一篇,朱子则分为《经》、《传》,颠倒其旧次,补缀其阙文。《大学》章句,诸儒颇有异同,然“所谓诚其意者”以下并用旧文。所特创者不过补《传》一章,要非增于八条目外。
2.《四书或问》三十九卷,(宋)朱熹撰。
朱子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复以诸家之说纷错不一,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凡《大学》二卷。其中《大学或问》用力最久。
3.《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
此书惟《大学》、《中庸》一卷为德秀所手定。
4.《大学发微》一卷、《大学本旨》一卷,(宋)黎立武撰。
《大学发微》一卷,谓曾子传道在一贯,悟道在忠恕,造道在《易》之《艮》。大旨以止至善为归,而以诚意为要。《大学本旨》一卷,仍用古本,皆以为曾子之书,不分《经》、《传》,而以所称曾子为曾皙之言。要其归宿,与程、朱亦未相抵牾,异乎王守仁等借古本以伸己说者也。惟其谓《中庸》、《大学》皆通于《易》,列图立说,丝连绳贯而排之,则未免务为高论耳。
5.《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宋)赵顺孙撰。
此书备引朱子之说,以翼《章句集注》,所旁引者,亦皆为朱子之学者,不旁涉也。
6.《大学疏义》一卷,(宋)金履祥撰。
初,朱子定《大学章句》,复作《或问》以申明之。其后《章句》屡改,而《或问》则不复改,故前后抵牾,学者犹有所疑。履祥因随其章第,作《疏义》以畅其旨,并作《指义》一篇以括其要。仅存此《疏义》一卷,其《指义》则佚之矣。书中依文诠解,多所阐发。盖仁宗(宋)延祐以前尚未复科举之制,儒者多为明经计,不为程式计,故其言切实,与后来时文讲义异也。
7.《四书集义精要》二十八卷,(元)刘因撰。
朱子为《四书集注》,凡诸人问答与《集注》有异同者,不及订归于一。而卒后(朱子)卢孝孙取《语类》、《文集》所说,辑为《四书集义》,凡一百卷,读者颇病其繁冗。因乃择其指要,删其繁杂,勒成是书。其书芟削浮词,标举要领,使朱子之说不惑于多岐。
8.《四书辨疑》十五卷,作者不详。
凡《大学》十五条。此书多移易经文以就已说,亦未见必然。然亦多平行剖析,各明一义,非苟为门户之争。以资参考。
9.《读四书丛说》四卷,(元)许谦撰。
凡《大学》一卷。书中发挥义理,皆言简意赅。或有难晓,则为图以明之,务使无所凝滞而后已。其于训诂名物,亦颇考证,有足补《章句》之所未备。于朱子一家之学,可谓有所发明矣。
10.《四书通》二十六卷,(元)胡炳文撰。
编以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皆阐朱子之绪论,而尚有与朱子相戾者。因重为刊削,附以己说,以成此书。
11.《四书通证》六卷,(元)张存中撰。
初,胡炳文作《四书通》,详义理而略名物。存中因排纂旧说,成此书以附其后,故名曰《四书通证》。此书引经数典,字字必著所出,征引详明,于人人习读不察者,一一具标出处,可省检阅之烦。
12.《四书疑节》十二卷,(元)袁俊翁撰。
其例以《四书》之文互相参对为题,或似异而实同,或似同而实异,或阐义理,或用考证,皆标问于前,列答于后。
13.《四书经疑贯通》八卷,(元)王充耘撰。
其书以《四书》同异参互比较,各设问答以明之。
14.《四书纂笺》二十八卷,(元)詹道传撰。
是书略仿古经笺疏之体,取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或问》,正其读音,考其名物度数,各注于本句之下,亦间释朱子所引之成语。
15.《四书通旨》六卷,(元)朱公迁撰。
是书编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凡分为九十八门。每门之中,又以语意相近者连缀列之,而一一辨别异同。于天人性命之微,道德学问之要,多能剖其疑似,详其次序,使读者因此证彼,涣然冰释。
16.《四书管窥》八卷,(元)史伯璿撰。
其书引赵孙顺《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胡炳文《四书通》、许谦《四书丛说》、陈栎《四书发明》及饶氏、张氏诸说,取其与《集注》异同者,各加论辩于下。诸说自相矛盾者,亦为条例而厘订之。凡三十年而后成。于朱子之学,颇有所阐发。考朱子著述最多辩说亦最多。
17.《大学中庸集说启蒙》二卷,(元)景星撰。
其书发挥颇简切。
18.《四书大全》三十六卷,(明)明永乐十三年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
成祖御制序文,颁行天下,二百余年尊为取士之制者。此书一出,盖由汉至宋之经术,始尽变矣。有明一代,士大夫之学问根底具在于斯。
19.《四书蒙引》十五卷、《别附》一卷,(明)蔡清撰。
此书虽为科举而作,特以明代崇尚时文,不得不尔。至其体认真切,阐发深至,犹有宋人讲经讲学之遗。
20.《四书因问》六卷,(明)吕楠撰。
此书多因《四书》之义推而证诸躬行,见诸实事。解《四书》,平正笃实.
21.《问辨录》十卷,(明)高拱撰。
此书取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疑义》,逐条辩驳。其论《大学》,谓新民即明德中事,不应分之为三纲领。
22.《四书留书》六卷,(明)章世纯撰。
此书诂释《四书》,往往于文字之外标举精义,发前人所未发。
23.《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清)康熙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
24.《四书近指》二十卷,(清)孙奇逢撰。
此书兼采朱、陆,而大本主于穷则励行,出则经世。虽不一一皆合于经义,而读其书者知反身以求实行实用,于学者亦不为无益也。
25.《大学翼真》七卷,(清)胡渭撰。
此书卷一分四目,卷二分三目,卷三分三目,皆引据精核、考证详明,非空疏游谈者可比。卷四以下为作者所考订之本。大旨仍以朱子为主,力辟王学改本之误。
26.《四书讲义困勉录》三十七卷,(清)陆陇其撰。
凡《大学》一卷。明自万历以后,异学争鸣,攻《集注》者固人自为说,即名为阐发《集注》者亦多阳儒阴释,似是而非。陇其笃信朱子,所得于《四书》者尤深。是编荟萃群言,一一别择,凡一切支离影响之谈,刊除略尽。
27.《松阳讲义》十二卷,(清)陆陇其撰。
是书融贯旧说,亦多深切著名,剖析精密。朱子一生之精力尽于《四书》,陇其一生之精力尽于《章句集注》。
28.《大学古本说》一卷,(清)李光地撰。
是书大旨皆主于寻求义理,婉转发明。
29.《四书賸言》四卷、《补》二卷,(清)毛奇龄杂论《四书》之语。
毛奇龄说经,善考证而喜辨论,故诠释义理,往往反复推衍,以典籍助其驳诘,支离曼衍,不顾其安。至于考核事实,征引训诂,则偏僻者固多,而精核者亦不少。前二卷为其门人盛唐、王锡所编,后二卷为其子宗远所编。其书本语录之流,随时杂记,不以经文次序为先后。
30.《大学证文》四卷,(清)毛奇龄撰。
是书备述诸家《大学》改本之异同。首列注疏本,次列汉熹平石经本,次为魏正始石经本,次为明道程子改本,次为伊川程子改本,次为朱子改本,次为王柏改本,次为季本改本,次为高攀龙改本。
31.《四书札记》四卷,(清)杨国时撰。
《大学》不标古本之名,亦不显言古本、改本之是非,而皆用李光地古本之说。其以格物为明善。
32.《四书逸笺》六卷,(清)程大中撰。
编采辑诸书之文与《四书》相发明者,或《集注》所已引而语有舛误,或《集注》所未发而义可参订,皆为之笺其出处。
(二)《礼记》类
1.《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其书务伸郑《注》,未免有附会之处。然采摭旧文,词富理博,说《礼》之家,钻研莫尽,譬诸依山铸铜,煮海为盐。
2.《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
此书自郑《注》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于《礼记》者,所采录不在此数焉。非惟其书可贵,其用心之厚,亦非诸家所及也。
3.《礼记纂言》三十六卷,(元)吴澄撰。
大旨以《戴记》经文庞杂,颇多错简,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类相从,上下意义联属贯通,而识其章句于左。《大学》、《中庸》依程朱别为一书。
4.《云庄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
《礼》文奥赜,骤读为难。因其疏解,得知门径,以渐进而求于古。于初学之士,固亦不为无益。然是书略度数而推义理,疏于考证,舛误相仍。
5.《礼记大全》三十卷,(明)胡广等奉敕撰。
以陈澔《集说》为宗,所采掇诸儒之说,凡四十二家。顾炎武《日知录》曰:“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
6.《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经筵所讲,皆经御定。
7.《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清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三部。
8.《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清)纳兰性德撰。
此书先列《经》文,次列陈澔说,而援引考证以著其失。其无所补正者,则《经》文与陈澔之说并不载焉。颇采宋元明人之论,于郑玄《注》、孔颖达《疏》亦时立异同。大抵考训诂名物者十之三四。
9.《礼记述注》二十八卷,(清)李光坡撰。
此书其论持是非之公心,扫门户之私见。虽义取简明,不及郑、孔之赅博。至其精要,则略备矣。
10.《礼记析疑》四十六卷,(清)方苞撰。
是书亦融会旧说,断以己意。
11.《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清)江永撰。
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诸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注颇有出入,然持论多为精核。全书持义多允,非深于古义者不能也。
二、《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
(一)《礼记》之类
1.《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
2.《续卫氏礼记集说》一百卷,(清)杭世骏撰。
3.《礼记陈氏集说补正》三十八卷,(清)陆元辅代纳兰性德撰。
4.《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清)朱彬撰。
5.《礼记偶笺》三卷,(清)万斯大撰。
6.《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清)江永撰。
7.《礼记补疏》三卷,(清)焦循撰。
8.《礼记集解》六十一卷,(清)孙希旦撰。
(二)《四书》之属
1.《四书.释地》一卷、《续》一卷、《又续》二卷、《三续》二卷。(清)阎若璩撰。
2.《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清)宋翔凤撰。
3.《四书剩言》四卷、《补》二卷,(清)毛奇龄撰。
4.《四书考异》七十二卷,(清)翟灏撰。
5.《四书典故辩证》二十卷,(清)周炳中撰。
6.《四书摭余说》七卷,(清)曹之升撰。
7.《四书拾遗》五卷,(清)林春溥撰。
8.《大学证文》四卷,(清)毛奇龄撰。
9.《大学古义说》两卷,(清)宋翔凤撰。
10.《四书经注集证》十九卷,(清)吴昌宗撰。
年9月26日
版权声明
图片和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于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