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文章了吧,一段时间内我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假设、不停的犹豫动笔放弃。我恐怕失去一些东西,譬如粉丝,又譬如打赏,还譬如我内心真的灵魂。
人很奇怪,有时候就是在一些小事上过不去,叫做斤斤计较。我亲眼所见一个年轻人,开着豪车停在路边,引擎并没有熄火,下来买水果。花了十几分钟,讨价还价满满一副胜利将军的模样少了几块钱,砰,关上敞了很久的车门,走了。这样的事情很多,就是不让别人占便宜,自己吃亏点都没事,就是这么神奇的逻辑,以一种精致到接近完美的姿态表现了一种利己主义。
在这一整段我没写文章的日子,又《人民的名义》,也有最近刷圈的《请远离刘胡兰》。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我开始担忧一件事:过度的愤慨之后的冷漠。这种冷漠以一种普通感冒式的样子存在着,潜移默化的让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姿态,然后开始骂娘。
当你的才华不足以支撑你的梦想的时候,就应该读书。但以一种利己的功利心态即使读了再多的书,也只是浪费了。
我的同学圈子里,博士、海归虽然不多,但也存在着一些。高中的同学却只有一个在国外深造,就读于至高学府哈佛。高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以后必成大器。拿打扫教室这件事来说,一个组七八个人,每人负责好固定的区域,他总是一丝不苟迅速完成好,绝不会多干一毛的,然后放下扫帚,扑向“黄金屋”。所以,后来他从提前批次考走了,然后听说去了浙大,然后辗转又去了清华,最后拿的全额奖学金在哈佛深造。不论怎么说,这样的人都是我们中间成功的典范,是佼佼者,符合当下公众所认知的价值观。
毕业以后唯一一次见面也是在车站,礼节性的絮叨几句,毫无半点的感情可言。也倒是,毕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同的层次和可能不同的未来。望着他背着美国式的背包上了车,我是希望不再见到这个人,内心里是讨厌的。然后,我听到他上的那个车子里有人在骂:“年轻人总要有点公德心,也不知道让让老人。”“Thisismyseat”以我才过四级的英语水准,清晰的听出是他发出的。我快步的登上属于自己的那辆车,脑海中浮现着他那满脸的镇定自若,心中期盼着他被人揍一顿,旁边却是同样的冷漠。嗯,很好,我的车子上都是人,恰到好处的冷漠,机灵的发现还有一个位子,在最后一排,挤进去。一个年纪比我大不多少的姐姐抱着一个奶娃也上了车,我想把位子让给她,迟了。一个农民工模样的人,敏捷的把位子让出来,拎着蛇皮袋倚靠在车门旁,车子发动了。
是的,我们靠着自己的勤劳努力,不消耗别人,也不去为了别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挺好。所以,我们甚至见到了抗震救灾的时候满地跑的兵蛋子,媒体还生怕拍到一幕“灾民”在一旁闲暇着打牌的场景。也有今天扶贫,那些巧妙的将父母从自己豪华的三层小楼送去村外的危房的贫困户。
其实,我开始的时候并不讨厌我那个同学,还有点尊敬。直到我知道他的父母还生活的农村,依靠着一亩三分三地种茶伺候他一直读书。而现在他却选择了移民,留下家中的父母。我怕这个社会骂我这种人假装高尚和清高,一副自以为圣人的样子,我真怕。可我依然相信,这个时代会有雷锋存在!
尽管这个时代通过祖祖辈辈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现在的努力看起来好像真的只是我们自己个人努力的一样。但我还是想说,刘胡兰、雷锋等等没有死你不会活的这么好。
随意
赞赏
人赞赏